新冠检测退潮后体外诊断企业转型路径与财经分析

分析新冠检测需求下降后,体外诊断企业如何通过常规检测、精准医疗、产业链延伸及国际化布局实现转型,以华大基因、达安基因为例探讨行业趋势与挑战。

发布时间:2025年9月25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2 分钟

新冠检测退潮后体外诊断企业转型财经分析报告

一、行业背景:新冠检测市场的收缩与转型压力

2020-2023年,新冠病毒检测(包括核酸、抗原、抗体检测)成为体外诊断(IVD)行业的“应急赛道”,推动相关企业收入和利润大幅增长。但随着全球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如取消大规模核酸筛查、放宽入境限制),新冠检测需求急剧下降:

  • 需求端:2024年以来,国内新冠检测量较峰值下降超90%,海外市场(如东南亚、欧洲)的采购量也大幅收缩;
  • 价格端:核酸检测价格从2020年的人均100元以上降至2023年的10元以下,抗原检测试剂盒价格从每盒20元降至3元以下,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
  • 竞争端:疫情期间进入市场的中小企业(如跨界的电子、化工企业)因缺乏技术壁垒,逐步退出,行业集中度提升,但头部企业(如华大基因、达安基因)也面临收入下滑压力。

以**达安基因(002030.SZ华大基因(300676.SZ)**为例,2025年上半年财务数据显示:

  • 达安基因收入3.38亿元,同比2023年上半年(5.36亿元)下降37%;净利润-1.90亿元,同比由盈转亏;
  • 华大基因收入16.31亿元,同比2024年上半年(约40亿元)下降60%;净利润0.04亿元,同比大幅下滑。

这种收缩倒逼企业从“应急型”业务转向“常规型”、“高附加值”业务,寻找新的增长引擎。

二、转型的核心逻辑:从“应急需求”到“长期健康需求”

新冠检测退潮后,企业转型的核心逻辑是依托现有技术、渠道和产能,切入医疗健康领域的长期需求,具体可概括为“三个延伸”:

  1. 从“单一检测”到“全场景覆盖”:从新冠病毒检测延伸至传染病(如流感、结核)、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病)、生育健康(如无创产前检测)等常规检测领域;
  2. 从“基础检测”到“精准医疗”:从“有没有感染”的定性检测,延伸至“如何治疗”的定量检测(如肿瘤伴随诊断、药物基因组学检测);
  3. 从“B端依赖”到“全产业链布局”:从依赖医院、疾控中心等B端客户,延伸至C端(消费者健康管理)、上游(试剂/仪器研发)、下游(医疗服务)等全产业链环节。

三、具体转型路径分析

结合IVD行业的技术积累(如PCR、基因测序、免疫诊断)和市场需求,企业转型的主要路径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常规检测领域:深化传染病与慢性病检测,挖掘存量市场

新冠检测的核心技术(如PCR、荧光定量检测)可迁移至其他传染病(如流感、手足口病、肝炎)和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的检测。这些领域的需求具有持续性、高频性,且受政策支持(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强调慢性病防控)。

  • 案例:达安基因(002030.SZ)作为分子诊断龙头,2024年以来将PCR技术延伸至流感病毒分型检测(区分甲流、乙流)、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检测,并推出“慢性病综合检测套餐”(包括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2025年上半年常规检测收入占比从2023年的30%提升至55%;
  • 数据支撑:根据券商API数据,2024年国内传染病检测市场规模约300亿元,慢性病检测市场规模约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均超8%,远高于新冠检测的“一次性增长”。

(二)精准医疗领域:布局肿瘤伴随诊断与药物研发服务,提升附加值

精准医疗(如肿瘤伴随诊断、药物基因组学)是IVD行业的“高附加值赛道”,其核心是通过基因检测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该领域的利润空间(如肿瘤基因检测的单价可达数千元)远高于常规检测,且受药企和医院的需求驱动(如药物临床试验需要检测患者的基因突变状态)。

  • 案例:华大基因(300676.SZ)2024年推出“肿瘤全景基因检测”(覆盖1000+肿瘤相关基因),用于指导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同时,与罗氏、辉瑞等药企合作,提供药物临床试验的基因检测服务(如检测患者是否携带药物靶点突变),2025年上半年精准医疗收入占比从2023年的15%提升至30%;
  • 技术壁垒:华大基因的“BGISEQ-500”下一代测序(NGS)平台,可实现高深度、高准确性的基因检测,相比传统PCR技术,能检测更多突变位点,满足药企的精准需求。

(三)产业链延伸:向上游试剂/仪器研发转型,降低依赖

疫情期间,IVD企业的核心痛点是上游关键原料(如引物、探针、酶)依赖进口(如美国Thermo Fisher、德国QIAGEN)。转型向上游延伸,可降低供应链风险,同时提升利润空间(试剂/仪器的毛利率可达60%-80%)。

  • 案例:达安基因(002030.SZ)2023年启动“分子诊断核心原料自主研发项目”,重点开发PCR酶、荧光探针等关键原料,2025年上半年自主原料使用率从2023年的40%提升至70%,降低了对进口的依赖;同时,推出“全自动核酸提取仪”(DA8600),用于医院实验室的自动化检测,2025年上半年仪器收入占比从2023年的5%提升至15%;
  • 政策支持:“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提升IVD核心原料和仪器的自主可控能力”,对研发投入给予税收优惠(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

(四)国际化与C端拓展:寻找增量市场,降低单一市场风险

新冠检测期间,国内企业(如华大基因、达安基因)积累了海外渠道(如东南亚、非洲、南美),可借此拓展常规检测业务;同时,C端市场(如消费者基因检测、健康管理)是未来的增长亮点(如23andMe、 Ancestry等企业的成功)。

  • 案例:华大基因(300676.SZ)2024年推出“海外常规检测套餐”(包括流感、结核、生育健康),2025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占比从2023年的15%提升至25%;同时,通过“华大健康”品牌拓展C端市场,推出“个人基因组检测”(包括祖源分析、疾病风险评估),2025年上半年C端收入占比从2023年的3%提升至10%;
  • 数据支撑:根据券商API数据,2024年全球常规检测市场规模约5000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的增长率超10%,C端市场规模约10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15%。

四、转型中的风险与挑战

尽管转型路径明确,但企业仍面临以下风险:

  1. 政策风险:常规检测(如传染病、慢性病)的价格受集采政策影响(如2024年国内核酸检测集采降价90%),高附加值检测(如肿瘤伴随诊断)也可能被纳入集采,挤压利润空间;
  2. 技术风险:精准医疗领域(如NGS测序、单细胞检测)的技术迭代快,需要持续投入研发(如华大基因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2.27亿元,占收入的13.9%),若研发进度滞后,可能被竞争对手抢占市场;
  3. 竞争风险:更多企业(如迈瑞医疗、万孚生物)进入常规检测和精准医疗领域,竞争加剧(如2024年国内肿瘤伴随诊断市场的参与者从10家增加至30家);
  4. 市场风险:C端市场(如消费者基因检测)的接受度仍较低(如国内消费者对“基因检测”的认知度不足30%),需要大量投入品牌营销(如华大基因2025年上半年销售费用3.37亿元,占收入的20.7%)。

五、结论与建议

新冠检测退潮后,IVD企业的转型核心是**“从应急到常规,从基础到精准”**,即利用疫情期间积累的技术、渠道和产能,转向高附加值、高增长的领域(如精准医疗、常规检测深化、国际化)。具体建议如下:

  1. 技术驱动: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核心技术(如NGS、PCR原料)的自主可控能力,开发高附加值检测项目(如肿瘤伴随诊断、药物基因组学);
  2. 场景延伸:从医院B端延伸至C端(消费者健康)、上游(试剂/仪器)、下游(医疗服务),构建全产业链生态;
  3. 国际化布局:依托海外渠道,拓展发展中国家的常规检测市场,降低单一市场风险;
  4. 风险防控:通过技术壁垒(如专利、独家试剂)应对政策(集采)和竞争风险,提升抗风险能力。

六、案例验证:华大基因与达安基因的转型成效

  • 华大基因(300676.SZ:2025年上半年,常规检测(生育健康、肿瘤)收入占比从2023年的40%提升至60%,精准医疗收入占比从15%提升至30%,海外收入占比从15%提升至25%,净利润同比下降但仍保持盈利(0.04亿元);
  • 达安基因(002030.SZ:2025年上半年,常规检测收入占比从30%提升至55%,自主原料使用率从40%提升至70%,仪器收入占比从5%提升至15%,尽管净利润为负(-1.90亿元),但收入结构持续优化,为未来盈利奠定基础。

综上,新冠检测退潮后,IVD企业的转型是**“危中有机”**,通过技术升级、场景延伸和国际化布局,有望实现从“应急型企业”到“长期健康型企业”的跨越。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