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对险资影响分析:资产配置与净值化转型

本文深入分析资管新规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影响,包括资产配置策略调整、净值化转型、风险管控升级及久期匹配挑战,提供未来趋势与建议。

发布时间:2025年9月25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0 分钟

资管新规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影响分析报告

一、引言

201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作为中国资管行业的“基本法”,其核心目标是“打破刚兑、统一监管、净值化管理、限制非标”。保险资金(以下简称“险资”)作为资管行业的重要参与者(截至2023年末,险资运用余额达26.8万亿元[0]),其资产配置策略、风险管控模式及产品设计逻辑均受到资管新规的深刻影响。本文从资产配置、净值化转型、风险管控、另类投资及负债匹配等角度,系统分析资管新规对险资的影响。

二、资管新规核心要求与险资特性的冲突与契合

资管新规的核心要求包括:(1)净值化管理:除少数例外情形,资管产品需采用净值型估值,打破“预期收益+刚性兑付”模式;(2)限制非标资产:非标资产(如信托计划、资管计划)需满足“期限匹配”(非标资产期限不超过负债期限)、“集中度限制”(单个非标资产占比不超过产品净值的10%)及“穿透式监管”要求;(3)统一监管标准:消除监管套利,将保险资管产品纳入统一监管框架;(4)打破刚兑:要求金融机构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风险由投资者承担。

险资的核心特性是“负债久期长、追求绝对收益、资产负债匹配要求高”(寿险负债久期通常在10-20年,年金产品久期更长)。资管新规的要求与险资特性之间存在“冲突-契合”双重关系:冲突在于非标资产限制(险资传统高收益来源)与净值化转型(挑战客户预期);契合在于标准化资产与另类投资(符合险资久期匹配需求)。

三、资管新规对险资的具体影响分析

(一)资产配置策略:从“非标依赖”转向“标准化+另类”多元化

资管新规出台前,险资资产配置的核心特征是“非标资产占比高”(2017年末非标资产占比约22%[0]),主要通过信托计划、资管计划等非标资产获得“稳定高收益”(年化收益率约6-8%)。新规对非标资产的“期限匹配”(非标资产期限不得超过负债期限)与“集中度限制”(单个非标资产占比不超过产品净值的10%)要求,直接压缩了险资的非标配置空间。

调整方向

  1. 增加标准化债券配置:险资将非标资产的替代需求转向标准化债券(如国债、金融债、信用债),2018-2023年,险资债券占比从35%上升至42%[0]。其中,长期债券(如10年期以上国债)因符合险资久期匹配需求,成为配置重点。
  2. 提升权益资产占比:为弥补非标收益缺口,险资逐步增加权益资产(股票+公募基金)配置,2023年末权益占比达13.5%[0](2017年为10.8%)。权益资产的“高收益+高波动”特征,要求险资提升投研能力(如基本面研究、量化对冲),以控制波动。
  3. 拓展另类投资边界:新规鼓励资管产品投资“符合国家战略”的另类资产(如基础设施REITs、私募股权、不动产投资信托),这些资产具有“久期长、收益稳定、现金流可预测”的特点,与险资负债特性高度契合。例如,2023年险资参与基础设施REITs的规模达800亿元[0],投资领域涵盖高速公路、产业园区、清洁能源等。

(二)产品模式:从“预期收益型”转向“净值化管理”

资管新规要求“所有资管产品均需实行净值化管理”,彻底打破“预期收益+刚性兑付”模式。险资产品(如保险资管计划、万能险账户)此前多为预期收益型(如年化4-5%),客户习惯了“固定收益”,净值化转型面临两大挑战:

1. 投研能力升级:净值化要求产品净值及时反映底层资产价值,险资需提升“估值能力”(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非标资产、建立股票/债券的实时估值模型)和“风险计量能力”(如VaR、ES等工具)。例如,某保险资管公司2022年推出的“净值型债券资管计划”,采用“盯市估值+信用风险调整”模式,净值波动控制在±1%以内,获得客户认可。

2. 客户教育压力:净值化产品的“收益波动”会导致客户对“保险产品安全”的认知冲突。险资需通过“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如区分风险承受能力)和“产品创新”(如“净值型+分红”模式),引导客户接受“风险-收益匹配”的理念。例如,某寿险公司2023年推出的“净值型年金产品”,将80%的资产配置于标准化债券(净值稳定),20%配置于权益资产(提升收益),同时承诺“每年分红不低于净利润的70%”,有效缓解了客户对净值波动的担忧。

(三)风险管控: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穿透”

资管新规要求“穿透式监管”(即“向上穿透至投资者,向下穿透至底层资产”),险资的风险管控模式需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穿透”:

1. 信用风险管控:新规要求“非标资产需穿透至底层债务人”,险资需加强“信用风险评估”(如建立债务人信用评级模型、跟踪项目进展)。例如,某保险资管公司2023年对非标资产的“穿透式核查”覆盖率达100%,发现某信托计划的底层资产为“房地产项目”(不符合国家调控政策),及时止损退出。

2. 流动性风险管控:净值化产品可能面临“赎回压力”,险资需加强“流动性管理”(如保持10%以上的现金及短期债券配置)。例如,某保险资管公司2023年推出的“净值型货币资管计划”,将流动性资产占比提升至15%,有效应对了季度末的赎回高峰。

3. 集中度风险管控:新规限制“单个资产占比”(如非标资产不超过产品净值的10%),险资需调整“资产集中度”(如将单一信托计划的投资比例从15%降至8%),分散风险。

(四)负债端匹配:从“非标久期匹配”转向“标准化+另类久期匹配”

险资的核心矛盾是“负债久期长(10-20年)与资产久期短(传统标准化资产久期5-10年)”。资管新规限制非标资产(久期通常10年以上)后,险资需寻找“久期匹配”的标准化资产:

1. 长期债券供给不足:10年期以上国债的供给量仅占债券市场的5%[0],无法满足险资的久期需求。险资需通过“利率互换”等衍生品,将短期债券的久期延长至10年以上(如将5年期国债的久期延长至15年)。

2. 另类资产久期优势:基础设施REITs的久期通常在20年以上(如高速公路REITs的久期为25年),与险资负债久期高度匹配。例如,某保险资管公司2023年投资的“某高速公路REITs”,久期为28年,每年分红率达6%,有效匹配了寿险产品的“20年缴费+终身领取”模式。

四、结论与展望

资管新规对险资的影响是“系统性、长期性”的,其核心逻辑是“推动险资从‘非标依赖’转向‘标准化+另类’的多元化配置,从‘预期收益’转向‘净值化管理’,从‘被动风险’转向‘主动风险管控’”。

未来趋势

  1. 另类投资成为核心增长点:基础设施REITs、私募股权等另类资产的规模将持续扩大(预计2025年险资另类投资占比达20%[0])。
  2. 净值化产品占比提升:预计2025年保险资管产品的净值化率将达90%[0],客户对“净值波动”的接受度将逐步提高。
  3. 投研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险资需加强“股票/债券的基本面研究”“另类资产的估值能力”“风险计量工具的应用”,以应对净值化转型的挑战。

建议

  1. 险资应“主动调整资产配置”,增加标准化债券、权益资产及另类资产的配置,降低非标资产占比。
  2. 险资应“提升投研能力”,建立“净值化管理系统”“风险计量模型”,加强与券商、基金公司的合作。
  3. 监管部门应“完善配套政策”,增加长期债券的供给(如发行30年期国债),扩大基础设施REITs的品种(如医疗、教育领域),缓解险资的久期匹配压力。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券商API数据[0],均为2018-2023年行业平均水平。)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