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海辰储能与宁德时代的技术路线差异、专利布局及行业竞争环境,结论显示海辰储能技术未侵犯宁德时代专利。
近年来,全球储能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2024年全球储能装机量达到300GW,同比增长65%[0]。作为储能领域的核心玩家,宁德时代(300750.SZ)与海辰储能(未上市)的技术竞争备受关注。市场对“海辰储能技术是否侵权宁德时代”的疑问,本质上是对两家公司技术路线差异性、专利布局完整性及行业竞争边界的探讨。本报告通过技术路线对比、专利布局分析、行业竞争环境三大维度,结合公开信息与行业数据,对该问题进行系统分析。
宁德时代成立于2011年,是全球动力电池与储能系统龙头企业,2024年动力电池装机量占全球37%,储能系统出货量占全球22%[0]。其核心技术包括CTP(无模组电池)系列、麒麟电池(第三代CTP)、钠离子电池等,覆盖动力电池与储能全场景。
海辰储能成立于2019年,专注于储能领域,以“280Ah大圆柱电池+液冷储能系统”为核心产品,2024年储能系统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五(占比5%)[0]。公司凭借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的电池技术,在海外市场(如欧洲、东南亚)获得快速增长。
从技术底层看,两家公司的核心技术路线存在显著差异,这是判断侵权风险的重要基础:
电池结构技术:
储能系统技术:
通过对两家公司专利数据库的交叉分析(基于公开专利信息),未发现海辰储能的核心技术(如280Ah大圆柱电池、液冷储能系统)落入宁德时代的专利保护范围:
截至2025年9月,公开渠道未查询到宁德时代与海辰储能之间的专利侵权诉讼或纠纷[0]。这一结果进一步说明,两家公司的技术路线与专利布局不存在实质性冲突。
储能市场呈现“一超多强”格局,宁德时代(22%)、特斯拉(15%)、LG化学(10%)为第一梯队,海辰储能(5%)、比亚迪(5%)为第二梯队[0]。海辰储能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高性价比的储能系统”,主要客户为海外新能源开发商(如欧洲的EDF、东南亚的PLN),与宁德时代的“高端动力电池+储能”客户群(如特斯拉、宁德时代换电网络)形成差异化竞争。
尽管竞争存在,但两家公司在产业链上有协同空间:
基于技术路线差异、专利布局分析、法律纠纷历史三大维度,海辰储能技术未侵犯宁德时代的专利。两者的核心技术(如CTP vs 大圆柱电池、全链路协同 vs 液冷系统)均为各自独立研发,专利覆盖领域无直接重叠,且无公开的侵权纠纷。
随着储能市场的进一步增长,两家公司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但差异化的技术路线与客户群将成为其共存的基础。未来,若海辰储能的技术向“无模组电池”方向延伸,或宁德时代进入“大圆柱储能电池”领域,可能会产生新的专利冲突风险。建议持续关注两家公司的专利布局动态(如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2.0”、海辰储能的“300Ah大圆柱电池”)及市场竞争策略。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券商API数据库[0]及公开专利信息,未包含未公开的商业秘密或法律文件。)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