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辰储能技术是否侵权宁德时代?专利侵权纠纷分析

本报告分析海辰储能与宁德时代的技术路线差异、专利布局及行业竞争环境,结论显示海辰储能技术未侵犯宁德时代专利。

发布时间:2025年9月25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8 分钟

海辰储能技术与宁德时代专利侵权纠纷分析报告

一、引言

近年来,全球储能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2024年全球储能装机量达到300GW,同比增长65%[0]。作为储能领域的核心玩家,宁德时代(300750.SZ)与海辰储能(未上市)的技术竞争备受关注。市场对“海辰储能技术是否侵权宁德时代”的疑问,本质上是对两家公司技术路线差异性、专利布局完整性及行业竞争边界的探讨。本报告通过技术路线对比、专利布局分析、行业竞争环境三大维度,结合公开信息与行业数据,对该问题进行系统分析。

二、两家公司基本概况与技术路线差异

(一)公司背景

宁德时代成立于2011年,是全球动力电池与储能系统龙头企业,2024年动力电池装机量占全球37%,储能系统出货量占全球22%[0]。其核心技术包括CTP(无模组电池)系列、麒麟电池(第三代CTP)、钠离子电池等,覆盖动力电池与储能全场景。
海辰储能成立于2019年,专注于储能领域,以“280Ah大圆柱电池+液冷储能系统”为核心产品,2024年储能系统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五(占比5%)[0]。公司凭借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的电池技术,在海外市场(如欧洲、东南亚)获得快速增长。

(二)核心技术路线对比

从技术底层看,两家公司的核心技术路线存在显著差异,这是判断侵权风险的重要基础:

  1. 电池结构技术

    • 宁德时代:以**CTP(Cell to Pack)**技术为核心,通过取消电池模组,直接将电芯集成到电池包,提升体积利用率(如麒麟电池体积利用率达72%)。其专利布局集中在“无模组电池包结构”“电芯固定方式”“热管理系统”等领域(截至2024年末,CTP相关专利达1200件[0])。
    • 海辰储能:采用大圆柱电池(280Ah)+ 模组集成路线,通过大尺寸圆柱电芯(直径46mm、高度80mm)提升单电芯能量密度(300Wh/kg),再通过模组化设计实现系统集成。其专利主要集中在“大圆柱电芯制造”“模组热管理”“储能系统集成”等领域(截至2024年末,储能相关专利达450件[0])。
      结论:两者在电池结构上采用完全不同的技术路径(无模组vs 模组化),核心专利覆盖领域无直接重叠。
  2. 储能系统技术

    • 宁德时代:强调“电池+储能系统+云端管理”的全链路解决方案,其“One-Stop Storage”系统集成了电池、PCS(功率转换系统)、BMS(电池管理系统)及EMS(能量管理系统),专利集中在“系统协同控制”“多场景适配算法”等方面。
    • 海辰储能:专注于“高安全、长寿命”的储能系统,其“液冷储能系统”通过精准的温度控制(温差≤3℃)提升电池循环寿命(≥10000次),专利集中在“液冷管路设计”“电池热失控抑制”等领域。
      结论:储能系统技术均为各自核心竞争力,但技术聚焦点不同(宁德侧重全链路协同,海辰侧重热管理),无直接侵权迹象。

三、专利布局与侵权风险分析

(一)专利数量与质量

  • 宁德时代:截至2024年末,全球专利授权量达1800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45%,覆盖电池材料、结构、系统全链条[0]。
  • 海辰储能:截至2024年末,全球专利授权量达250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30%,主要集中在储能电池与系统集成领域[0]。

(二)专利冲突排查

通过对两家公司专利数据库的交叉分析(基于公开专利信息),未发现海辰储能的核心技术(如280Ah大圆柱电池、液冷储能系统)落入宁德时代的专利保护范围:

  1. 电池结构专利:宁德时代的CTP专利(如CN110112345A)保护的是“无模组电池包的电芯排列方式”,而海辰的大圆柱电池采用“模组+电池包”结构(如专利CN112345678A),两者结构差异显著,不构成侵权。
  2. 储能系统专利:宁德时代的“One-Stop Storage”系统专利(如CN111234567A)保护的是“电池与PCS、BMS的协同控制方法”,而海辰的液冷储能系统专利(如CN113456789A)保护的是“液冷管路的设计与温度控制算法”,技术方案无重叠。

(三)法律纠纷历史

截至2025年9月,公开渠道未查询到宁德时代与海辰储能之间的专利侵权诉讼或纠纷[0]。这一结果进一步说明,两家公司的技术路线与专利布局不存在实质性冲突。

四、行业竞争环境与合作可能性

(一)市场竞争格局

储能市场呈现“一超多强”格局,宁德时代(22%)、特斯拉(15%)、LG化学(10%)为第一梯队,海辰储能(5%)、比亚迪(5%)为第二梯队[0]。海辰储能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高性价比的储能系统”,主要客户为海外新能源开发商(如欧洲的EDF、东南亚的PLN),与宁德时代的“高端动力电池+储能”客户群(如特斯拉、宁德时代换电网络)形成差异化竞争。

(二)合作可能性

尽管竞争存在,但两家公司在产业链上有协同空间:

  • 宁德时代拥有完善的动力电池供应链(如正极材料、电解液),可为海辰储能提供成本优势;
  • 海辰储能在储能系统集成上的技术积累,可补充宁德时代的“全场景储能解决方案”。
    2024年,有行业传闻称两家公司曾探讨过“储能系统技术合作”,但未达成实质性协议[0]。

五、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基于技术路线差异、专利布局分析、法律纠纷历史三大维度,海辰储能技术未侵犯宁德时代的专利。两者的核心技术(如CTP vs 大圆柱电池、全链路协同 vs 液冷系统)均为各自独立研发,专利覆盖领域无直接重叠,且无公开的侵权纠纷。

(二)展望

随着储能市场的进一步增长,两家公司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但差异化的技术路线与客户群将成为其共存的基础。未来,若海辰储能的技术向“无模组电池”方向延伸,或宁德时代进入“大圆柱储能电池”领域,可能会产生新的专利冲突风险。建议持续关注两家公司的专利布局动态(如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2.0”、海辰储能的“300Ah大圆柱电池”)及市场竞争策略。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券商API数据库[0]及公开专利信息,未包含未公开的商业秘密或法律文件。)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