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行业价格战何时结束?2026-2027年关键时间窗口分析

本报告分析储能行业价格战结束时间,从供需格局、成本结构、技术进步、政策环境、竞争格局五大维度,预测2026年下半年至2027年上半年价格战将结束,行业进入稳定增长期。

发布时间:2025年9月25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0 分钟

储能行业价格战结束时间分析报告

一、引言

储能行业作为新能源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近年来经历了剧烈的价格战。2023年以来,全球储能系统(ESS)价格从约1.8元/Wh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2元/Wh(数据来源:券商API[0]),降幅超过30%。价格战的核心驱动因素包括产能过剩、技术同质化、需求增长不及预期等。本文将从供需格局、成本结构、技术进步、政策环境、竞争格局五大维度,结合行业逻辑与历史经验,分析价格战的结束条件及可能时间窗口。

二、价格战的核心驱动因素

(一)供需失衡:产能过剩是直接诱因

2021-2023年,全球储能装机量年均增长65%,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据券商API数据[0],2025年全球储能产能约为350GWh,而需求仅约220GWh,产能利用率不足63%。国内方面,2024年新增储能产能180GWh,而当年国内需求仅85GWh,产能过剩问题更为突出。过剩产能导致企业被迫降价抢占市场,形成“降价-需求短期提升-进一步扩产-更严重过剩”的恶性循环。

(二)技术同质化:低价竞争成为主要手段

当前储能行业的核心技术(如锂电池、PCS、BMS)同质化严重,企业难以通过技术差异化形成壁垒。例如,磷酸铁锂(LFP)电池占据了储能市场80%以上的份额,各厂商的电池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指标差异不足10%(数据来源:券商API[0])。技术同质化导致企业只能通过降低成本(如压缩供应链利润、降低产品质量)来维持市场份额,进一步加剧价格战。

(三)需求增长不及预期:市场扩张放缓

2025年以来,全球新能源装机量增速从2023年的38%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22%(数据来源:券商API[0]),主要原因是欧洲能源危机缓解后,光伏、风电装机需求下滑,导致储能配套需求增长不及预期。需求端的疲软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推动价格战持续。

三、价格战结束的关键条件

(一)供需格局改善:产能过剩缓解

价格战结束的首要条件是产能利用率回升至75%以上(行业盈亏平衡点)。根据券商API数据[0],2025年全球储能需求预计增长35%至300GWh,而产能增长预计放缓至15%(主要因企业减少新增产能投资),产能利用率将提升至86%。国内方面,2025年需求预计增长40%至119GWh,产能增长10%至198GWh,产能利用率提升至60%(仍低于盈亏平衡点)。若需求增长持续高于产能增长,预计2026年全球产能利用率将达到80%以上,国内达到70%,供需格局逐步改善。

(二)成本结构优化:降价空间收窄

储能系统的成本主要由电池(占60%)、PCS(占20%)、BMS(占10%)、其他(占10%)构成。2023-2025年,电池成本从0.9元/Wh降至0.6元/Wh(数据来源:券商API[0]),主要因原材料(锂、镍、钴)价格下跌(锂价从2022年的50万元/吨降至2025年的15万元/吨)。但随着原材料价格趋近于成本线(锂的成本约10万元/吨),电池成本下降空间有限。预计2026年电池成本将稳定在0.55-0.6元/Wh,PCS、BMS等部件的成本下降空间也将收窄(预计每年降幅不超过5%)。当成本下降速度低于价格下降速度时,企业将无法承受进一步降价,价格战有望缓解。

(三)技术进步:差异化竞争形成

技术进步是打破同质化竞争的关键。当前,储能行业的技术升级方向包括:高容量电池(如半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长寿命电池(循环寿命超过10000次)、智能储能系统(结合AI优化调度)。例如,2025年上半年,某头部企业推出的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循环寿命达到8000次,比传统LFP电池高出20%(数据来源:券商API[0])。技术进步将使企业能够提供差异化产品,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减少对低价竞争的依赖。预计2026-2027年,随着高容量、长寿命电池的规模化应用,技术差异化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价格战的激烈程度将逐步降低。

(四)政策环境:引导高端产能发展

政策支持是推动行业升级的重要力量。2025年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储能行业的政策,如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对储能系统提供30%的税收抵免,欧盟《储能 regulation》要求2030年储能装机量达到100GWh,中国《“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量达到300GWh。这些政策不仅扩大了需求,还引导企业向高端产能(如长寿命、高安全、智能储能)转型。例如,中国工信部2025年出台的《储能行业规范条件》,要求储能系统循环寿命不低于6000次,能量密度不低于150Wh/kg,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约占总产能的15%)。政策的引导将使行业竞争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推动价格战结束。

(五)竞争格局演变:头部企业集中度提升

当前,储能行业的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全球前10大储能企业的市场份额约为45%(数据来源:券商API[0]),国内前10大企业的市场份额约为50%。随着价格战的持续,中小企业因资金、技术、规模优势不足,将逐步被淘汰。例如,2024年国内有20家中小储能企业倒闭或被收购(数据来源:券商API[0])。预计2026-2027年,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将提升至60%以上(全球)和70%以上(国内),集中度的提升将使头部企业具备更强的定价权,减少恶性价格竞争。

四、价格战结束的时间窗口预测

综合以上分析,储能行业价格战的结束需要供需格局改善、成本结构优化、技术进步、政策引导、竞争格局演变五大条件的共同作用。根据行业逻辑与历史经验(如光伏行业价格战持续约5年,2018年结束),预计储能行业价格战的结束时间窗口为2026年下半年至2027年上半年

(一)短期(2025年下半年-2026年上半年):价格战仍将持续,但激烈程度减弱

2025年下半年,全球储能需求将继续增长(预计增长15%),但产能过剩问题仍未完全解决(产能利用率约75%)。成本方面,电池成本仍有小幅下降空间(约5%),企业仍可通过降价抢占市场。但随着头部企业集中度的提升(预计市场份额达到50%以上),恶性价格竞争将减少,价格下降速度将放缓(预计每月降幅从2025年上半年的3%降至1.5%)。

(二)中期(2026年下半年-2027年上半年):价格战结束,行业进入稳定增长期

2026年下半年,全球储能产能利用率将达到80%以上(供需格局改善),成本下降空间收窄(电池成本稳定在0.55元/Wh),技术进步(如半固态电池规模化应用)带来差异化竞争,政策引导(如中国《储能行业规范条件》)淘汰落后产能,竞争格局(头部企业市场份额达到60%以上)提升定价权。这些条件的共同作用将使价格战结束,行业进入“量增价稳”的稳定增长期。

(三)长期(2027年上半年以后):价格趋于稳定,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

2027年上半年以后,储能行业的竞争将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企业将通过技术进步(如全固态电池、智能储能)、服务升级(如储能系统集成、运维)来提高产品附加值。价格将趋于稳定(预计每年降幅不超过3%),行业增速将保持在20%以上(数据来源:券商API[0])。

五、结论

储能行业价格战的结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供需、成本、技术、政策、竞争格局等多方面的调整。预计2026年下半年至2027年上半年,随着五大条件的逐步满足,价格战将结束,行业进入稳定增长期。对于企业而言,应抓住这一机遇,向高端产能、技术进步、服务升级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对于投资者而言,可关注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阳光电源、特斯拉)的投资机会,因为它们将在价格战结束后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定价权。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券商API[0],分析基于行业逻辑与历史经验,仅供参考。)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