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度分析晶合集成(688249.SH)12英寸晶圆代工产能扩张计划,涵盖行业需求、政策支持及财务数据,探讨其短期升级与长期产能布局策略,助力把握半导体国产化机遇。
晶合集成(688249.SH)作为安徽省首家12英寸晶圆代工企业,自2015年成立以来,专注于半导体晶圆生产代工服务,产品覆盖显示驱动芯片(DDIC)、微控制器(MCU)、CMOS图像传感器(CIS)等领域。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向中国大陆转移及国内终端市场需求增长,产能扩张成为公司维持竞争力的关键战略。本文通过公司业务布局、财务数据及行业趋势,对其产能扩张计划进行分析。
根据券商API数据[0],晶合集成目前拥有12英寸晶圆代工产能,主要集中在合肥综合保税区的生产基地。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固定资产总额达267.16亿元(其中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占比超90%),在建工程余额133.43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约15%),主要用于现有产能的升级改造及新生产线建设。
从产能利用率来看,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1.98亿元,同比增长约25%(基于2024年全年营收92.49亿元推测),显示产能处于高位运行状态。结合行业惯例(12英寸晶圆厂月产能约2万片需对应约5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公司当前12英寸晶圆月产能约为4-5万片(按固定资产267亿元估算)。
全球半导体产业向12英寸晶圆转移趋势明显,尤其是显示驱动芯片(DDIC)、MCU、CIS等消费电子及工业领域需求激增。根据Gartner数据,2025年全球12英寸晶圆代工产能需求将达每月80万片,而中国大陆产能占比仅约30%,存在较大缺口。晶合集成作为国内少数具备12英寸晶圆代工能力的企业,受益于进口替代及终端市场增长(如智能手机、智能家电、车用电子等),产能扩张需求迫切。
晶合集成由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与力晶创新投资合资设立,是安徽省半导体产业的核心项目。安徽省“十四五”规划明确将半导体产业打造成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支持12英寸晶圆代工等核心环节发展。公司作为本地龙头企业,有望获得土地、资金、税收等政策支持,为产能扩张提供保障。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净利润2.32亿元(同比增长约120%),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7.05亿元(同比增长约35%),现金流状况改善为产能扩张提供了资金保障。此外,公司2025年研发投入6.95亿元(同比增长15%),主要用于40nm高压OLED显示驱动芯片、28nm逻辑芯片等制程升级,为产能扩张后的产品结构优化奠定基础。
尽管未直接披露产能扩张计划,但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的大幅增长间接反映了公司的产能扩张意图:
晶合集成的产能扩张计划将聚焦12英寸晶圆代工产能提升及制程升级:
综上,晶合集成的产能扩张计划是行业需求、政策支持及财务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短期内将通过现有产能升级提升产量,中长期将通过新厂建设及制程升级拓展高端产能,有望成为国内12英寸晶圆代工领域的核心玩家。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