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电池回收行业前景,涵盖新能源汽车增长、政策支持、技术进展及市场竞争格局,揭示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120亿美元,重点关注国轩高科等企业案例。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NEV)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动力锂电池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电池的“退役潮”也随之而来——据行业普遍预测,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退役电池量将达到80-100万吨(中国占比约60%),2030年将突破200万吨。电池回收作为新能源产业链的“最后一环”,不仅关系到资源循环利用(锂、镍、钴等金属资源的回收),更涉及环境保护(避免电池中的重金属污染)。本文从市场驱动、政策环境、技术进展、市场竞争、财务表现等维度,结合上市公司案例(国轩高科,002074.SZ),系统分析电池回收行业的前景。
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20年的306万辆增长至2024年的1410万辆(复合增长率48%),中国市场占比超过60%(2024年中国NEV销量840万辆)。按照电池寿命3-5年计算,2025年将进入首次退役高峰。以中国为例,2025年退役电池量预计达到50-60万吨,2030年将超过150万吨。
动力锂电池的核心金属(锂、镍、钴)均为稀缺资源。例如,锂的全球储量仅约2200万吨,而2024年全球锂需求达到120万吨(其中电池需求占70%)。回收电池中的锂、镍、钴,不仅可以缓解资源短缺,还能降低成本:据测算,回收锂的成本约为原生锂的60%(2024年原生锂成本约35万元/吨,回收锂成本约21万元/吨),镍的回收成本约为原生镍的50%。
国轩高科作为国内领先的动力锂电池厂商,2025年上半年营收193.94亿元(同比增长35%),净利润3.32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业务范围包括“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据公司年报),说明电池厂商已开始布局回收业务,以应对未来的退役潮。
中国政府将电池回收纳入“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这些政策不仅规范了回收市场,更推动了电池厂商、第三方回收企业的参与。例如,国轩高科作为电池厂商,需按照政策要求建立回收渠道,这为其回收业务提供了政策保障。
电池回收技术主要分为梯次利用(将退役电池用于储能、低速电动车等场景)和拆解回收(提取锂、镍、钴等金属)。
退役电池(剩余容量约70%)可用于储能系统(如家庭储能、电网储能),其成本仅为新电池的30%-50%。例如,国轩高科的梯次利用电池已应用于合肥、南京等地的储能项目,2025年上半年储能业务营收12.6亿元(同比增长52%),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
拆解回收技术的核心是湿法冶金(用酸溶解电池中的金属)和火法冶金(高温提取金属)。目前,锂的回收率已从2020年的70%提高到2025年的90%,镍、钴的回收率均超过95%。例如,邦普循环(宁德时代子公司)的拆解回收生产线,锂回收率达到92%,镍、钴回收率达到98%。
电池回收市场的参与者主要分为三类:
优势:拥有电池生产技术和渠道,能直接接触退役电池(通过4S店、车企合作)。例如,国轩高科通过与江淮、大众等车企合作,建立了“生产-销售-回收”闭环,2025年上半年回收电池量3.2万吨(同比增长45%)。
优势:专注于回收技术,拥有成熟的拆解生产线。例如,邦普循环的回收产能达到20万吨/年(2025年),占中国市场的**30%**份额。
优势:拥有车主资源,能通过车机系统监控电池状态,提前规划回收。例如,特斯拉的“电池回收计划”已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2025年回收电池量1.8万吨(同比增长60%)。
以国轩高科为例,2025年上半年回收业务营收8.9亿元(同比增长58%),毛利率28%(高于电池生产业务的22%)。主要原因是:回收电池的成本(约15万元/吨)低于新电池的成本(约30万元/吨),而梯次利用电池的售价(约20万元/吨)高于成本,拆解回收的金属(锂、镍、钴)售价高于原生金属。
邦普循环2025年上半年营收45.2亿元(同比增长41%),净利润6.8亿元(同比增长35%),毛利率15%(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其盈利主要来自金属回收(占比60%)和梯次利用(占比40%)。
电池回收行业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关键补链环节”,其前景广阔:
对于投资者而言,电池厂商(如国轩高科)和第三方回收企业(如邦普循环)是值得关注的标的,其回收业务的增长将推动公司价值提升。
数据来源:国轩高科2025年半年报、宁德时代2025年半年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邦普循环官网。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