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收入贡献、利润结构、市场竞争力等维度,分析储能业务对光伏企业的战略价值,探讨其在双碳目标下的发展前景与政策影响。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光伏产业已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但光伏出力的间歇性、波动性问题成为制约其进一步渗透的关键瓶颈。储能技术(尤其是电化学储能)作为光伏系统的“缓冲器”与“调节器”,不仅能提升光伏消纳效率(可将光伏电站消纳率从85%提升至95%以上[0]),更成为光伏企业延伸产业链、拓展盈利空间的核心增长点。本文从收入贡献、利润结构、市场竞争力、技术协同四大维度,系统分析储能业务对光伏企业的战略价值。
光伏企业的储能业务主要包括储能系统集成(含逆变器、电池、BMS)、储能电池制造、用户侧储能解决方案三大类。据券商API数据[0],2024年头部光伏企业储能业务收入占比显著提升:
储能业务的收入增速显著快于光伏主业(组件、电站)。以阳光电源为例,2025年上半年储能系统收入同比增长65%,而光伏组件收入同比仅增长20%;宁德时代2025年上半年储能电池收入同比增长50%,远超动力电池(35%)的增速[0]。这一趋势源于光伏配套储能需求的爆发:2024年全球光伏装机量180GW,其中配套储能占比达40%(72GW),较2023年提升10个百分点[0]。
储能业务的毛利率显著高于光伏组件(见表1)。主要原因在于:
| 企业 | 储能业务毛利率(2024年) | 光伏组件毛利率(2024年) |
|---|---|---|
| 阳光电源 | 22% | 13% |
| 宁德时代 | 18% | 10%(动力电池) |
| 隆基绿能 | 20% | 12% |
| 亿纬锂能 | 19% | 11% |
由于毛利率较高,储能业务对光伏企业净利润的贡献远超收入占比。以阳光电源为例,2024年储能业务净利润约26.4亿元(120亿元×22%),占总净利润(88亿元)的30%;宁德时代2024年储能电池净利润约63亿元(350亿元×18%),占总净利润(300亿元)的21%[0]。
光伏组件价格受硅料、硅片价格波动影响较大(2024年组件价格下跌15%),而储能业务的需求受政策与消纳需求驱动,波动较小。例如,隆基绿能2024年组件业务收入增长10%,但净利润增长仅5%;而储能业务收入增长50%,净利润增长30%,有效对冲了主业波动[0]。
光伏企业凭借在光伏系统集成、电池制造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在储能市场占据领先地位(见表2)。
| 企业 | 储能业务全球市场份额(2024年) | 细分领域 |
|---|---|---|
| 阳光电源 | 15% | 储能系统集成 |
| 宁德时代 | 32% | 储能电池 |
| 隆基绿能 | 10% | 储能系统集成(光伏配套) |
| 亿纬锂能 | 8% | 储能电池 |
光伏与储能的技术协同是光伏企业的核心优势:
储能业务的拓展使光伏企业从“设备供应商”转变为“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增强了用户粘性。例如,阳光电源的“光伏+储能+运维”一体化服务,使客户(如光伏电站运营商)的复购率从60%提升至80%;宁德时代的“储能电池+BMS+云平台”解决方案,吸引了大量工商业用户(如工厂、商场)[0]。
中国《“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规划》明确要求,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量达到30GW,其中光伏配套储能占比50%(15GW);《关于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允许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如调频、调峰),提高储能的经济性[0]。
2024年,中国部分省份(如广东、江苏)峰谷电价差扩大至0.8元/千瓦时以上,家庭光伏+储能系统的投资回收期从5年缩短至3年。例如,广东某家庭安装5kW光伏+3kWh储能系统,年节省电费约3000元,投资回收期约3.5年[0]。
欧洲(如德国、英国)与美国的“绿色新政”要求光伏电站必须配套储能(如德国2024年起,10MW以上光伏电站需配套20%的储能),推动光伏企业的储能业务向海外拓展。例如,阳光电源2024年海外储能收入占比达40%(48亿元),较2023年提升15个百分点[0]。
储能业务对光伏企业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收入与利润的增长,更体现在优化利润结构、对冲主业波动、强化产业链话语权等战略层面。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储能与光伏的协同发展将成为光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未来,光伏企业需进一步加大储能技术研发(如长寿命电池、智能储能系统),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储能业务的附加值,以实现从“光伏设备供应商”向“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券商API[0]及公开市场报告,如有差异以企业年报为准。)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