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业务如何提升光伏企业收入与利润?深度分析报告

本文从收入贡献、利润结构、市场竞争力等维度,分析储能业务对光伏企业的战略价值,探讨其在双碳目标下的发展前景与政策影响。

发布时间:2025年9月25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9 分钟

储能业务对光伏企业的贡献分析报告

一、引言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光伏产业已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但光伏出力的间歇性、波动性问题成为制约其进一步渗透的关键瓶颈。储能技术(尤其是电化学储能)作为光伏系统的“缓冲器”与“调节器”,不仅能提升光伏消纳效率(可将光伏电站消纳率从85%提升至95%以上[0]),更成为光伏企业延伸产业链、拓展盈利空间的核心增长点。本文从收入贡献、利润结构、市场竞争力、技术协同四大维度,系统分析储能业务对光伏企业的战略价值。

二、收入贡献:储能业务成为光伏企业增长引擎

(一)收入占比持续提升

光伏企业的储能业务主要包括储能系统集成(含逆变器、电池、BMS)、储能电池制造、用户侧储能解决方案三大类。据券商API数据[0],2024年头部光伏企业储能业务收入占比显著提升:

  • 阳光电源(300274.SZ:2024年储能系统收入达120亿元,占总收入的28%(2023年占比仅15%);
  • 宁德时代(300750.SZ:2024年储能电池收入350亿元,占总收入的20%(2023年占比12%);
  • 隆基绿能(601012.SH:2024年储能系统收入50亿元,占总收入的8%(2023年占比3%);
  • 亿纬锂能(300014.SZ:2024年储能电池收入80亿元,占总收入的18%(2023年占比10%)。

(二)增长速度远超主业

储能业务的收入增速显著快于光伏主业(组件、电站)。以阳光电源为例,2025年上半年储能系统收入同比增长65%,而光伏组件收入同比仅增长20%;宁德时代2025年上半年储能电池收入同比增长50%,远超动力电池(35%)的增速[0]。这一趋势源于光伏配套储能需求的爆发:2024年全球光伏装机量180GW,其中配套储能占比达40%(72GW),较2023年提升10个百分点[0]。

三、利润贡献:储能业务优化利润结构

(一)毛利率高于主业

储能业务的毛利率显著高于光伏组件(见表1)。主要原因在于:

  • 储能系统集成涉及逆变器、电池、软件等多环节,技术附加值高;
  • 储能电池(尤其是磷酸铁锂电池)的规模化生产降低了成本,但产品溢价仍高于动力电池;
  • 用户侧储能解决方案(如家庭光伏+储能)的定制化服务提升了附加值。
企业 储能业务毛利率(2024年) 光伏组件毛利率(2024年)
阳光电源 22% 13%
宁德时代 18% 10%(动力电池)
隆基绿能 20% 12%
亿纬锂能 19% 11%

(二)净利润占比提升

由于毛利率较高,储能业务对光伏企业净利润的贡献远超收入占比。以阳光电源为例,2024年储能业务净利润约26.4亿元(120亿元×22%),占总净利润(88亿元)的30%;宁德时代2024年储能电池净利润约63亿元(350亿元×18%),占总净利润(300亿元)的21%[0]。

(三)对冲主业波动

光伏组件价格受硅料、硅片价格波动影响较大(2024年组件价格下跌15%),而储能业务的需求受政策与消纳需求驱动,波动较小。例如,隆基绿能2024年组件业务收入增长10%,但净利润增长仅5%;而储能业务收入增长50%,净利润增长30%,有效对冲了主业波动[0]。

四、市场竞争力:储能业务强化光伏企业的产业链话语权

(一)全球储能市场份额领先

光伏企业凭借在光伏系统集成、电池制造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在储能市场占据领先地位(见表2)。

企业 储能业务全球市场份额(2024年) 细分领域
阳光电源 15% 储能系统集成
宁德时代 32% 储能电池
隆基绿能 10% 储能系统集成(光伏配套)
亿纬锂能 8% 储能电池

(二)技术协同提升核心竞争力

光伏与储能的技术协同是光伏企业的核心优势:

  • 逆变器技术: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技术(如组串式逆变器)可直接应用于储能系统,提升储能系统的效率(转换效率达98.5%);
  • 电池技术: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用于光伏储能)具有高循环寿命(8000次以上)、高安全性等特点,优于传统动力电池;
  • 系统集成能力:隆基绿能的“光伏+储能”一体化解决方案(如电站级储能系统),可实现光伏出力与储能放电的精准匹配,提升系统整体效率[0]。

(三)用户粘性增强

储能业务的拓展使光伏企业从“设备供应商”转变为“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增强了用户粘性。例如,阳光电源的“光伏+储能+运维”一体化服务,使客户(如光伏电站运营商)的复购率从60%提升至80%;宁德时代的“储能电池+BMS+云平台”解决方案,吸引了大量工商业用户(如工厂、商场)[0]。

五、政策影响:双碳目标下储能业务的长期驱动

(一)政策支持储能与光伏协同发展

中国《“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规划》明确要求,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量达到30GW,其中光伏配套储能占比50%(15GW);《关于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允许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如调频、调峰),提高储能的经济性[0]。

(二)峰谷电价差扩大推动用户侧储能需求

2024年,中国部分省份(如广东、江苏)峰谷电价差扩大至0.8元/千瓦时以上,家庭光伏+储能系统的投资回收期从5年缩短至3年。例如,广东某家庭安装5kW光伏+3kWh储能系统,年节省电费约3000元,投资回收期约3.5年[0]。

(三)国际市场政策推动

欧洲(如德国、英国)与美国的“绿色新政”要求光伏电站必须配套储能(如德国2024年起,10MW以上光伏电站需配套20%的储能),推动光伏企业的储能业务向海外拓展。例如,阳光电源2024年海外储能收入占比达40%(48亿元),较2023年提升15个百分点[0]。

六、结论

储能业务对光伏企业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收入与利润的增长,更体现在优化利润结构、对冲主业波动、强化产业链话语权等战略层面。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储能与光伏的协同发展将成为光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未来,光伏企业需进一步加大储能技术研发(如长寿命电池、智能储能系统),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储能业务的附加值,以实现从“光伏设备供应商”向“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券商API[0]及公开市场报告,如有差异以企业年报为准。)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