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国产GPU在AI服务器、桌面计算等领域的替代空间,探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及厂商竞争力,预测2030年市场份额将达40%。
GPU(图形处理器)作为集成电路产业的核心芯片之一,广泛应用于AI训练、数据中心、智能终端、桌面计算等领域。近年来,受美国对高端GPU(如英伟达A100/H100)的出口限制,以及国内数字经济(AI、大数据、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国产GPU的替代需求愈发迫切。本报告从市场规模、政策驱动、技术进展、厂商竞争力、应用场景五大维度,系统分析国产GPU的替代空间及未来趋势。
根据券商API数据[0]及行业研报,2025年全球GPU市场规模约3500亿美元(同比增长18%),其中中国市场占比约30%(1050亿美元),主要需求来自AI服务器(占比45%)、桌面计算(25%)、边缘智能(20%)、消费电子(10%)。
从供给端看,英伟达(Nvidia)占据全球GPU市场65%的份额(其中高端GPU占比超80%),AMD占20%,英特尔占10%,国产GPU厂商(华为、寒武纪、景嘉微、百度昆仑)合计占比不足5%。这意味着,中国GPU市场的95%依赖进口,国产替代的基础盘庞大。
中国“十四五”集成电路产业规划明确将“高端GPU”列为核心攻关领域,提出“到2025年,国产GPU在关键领域(如AI、服务器)的渗透率达到30%以上”的目标[1]。此外,《“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政策均强调“自主可控”,推动国产GPU在政府、金融、电信等关键行业的应用。
政策支持的具体措施包括:
国产GPU的技术进步是替代的关键。以头部厂商为例:
技术差距的缩小,使得国产GPU在中高端市场(如AI服务器、桌面计算)的竞争力显著提升。
国产GPU厂商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研发投入、客户资源、产能保障三个方面:
从市场份额看,2025年国产GPU厂商的市场份额已从2023年的2%提升至5%,其中华为昇腾占3%,景嘉微占1.5%,寒武纪占0.3%,百度昆仑占0.2%。
国产GPU的替代空间主要集中在四大场景:
2025年中国AI服务器市场规模约400亿美元(同比增长35%),其中GPU占比达60%(240亿美元)。由于英伟达H100限制出口,国产GPU(如华为昇腾910B、百度昆仑2)成为主要替代选择。2025年,华为昇腾910B在AI服务器中的占比达15%(36亿美元),预计2026年将提升至25%。
中国桌面电脑市场规模约200亿美元/年(2025年),其中GPU占比约15%(30亿美元)。国产GPU(如景嘉微JM7200、寒武纪思元370)在桌面端的性能已接近英伟达的中低端产品(如GTX 1650、RTX 2060),价格更低(约低30%),适合政府、教育、企业等场景的存量替换。2025年,国产GPU在桌面计算中的占比达8%(2.4亿美元),预计2027年将提升至20%。
边缘智能(如智能摄像头、自动驾驶、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约150亿美元/年(2025年),其中GPU占比约20%(30亿美元)。国产GPU(如寒武纪思元590、华为昇腾310B)的低功耗、高性价比优势明显,2025年占比达10%(3亿美元),预计2026年将提升至15%。
消费电子(如智能手机、游戏主机)市场规模约100亿美元/年(2025年),其中GPU占比约10%(10亿美元)。国产GPU(如紫光展锐V910、小米澎湃C2)正在进入消费电子领域,2025年占比约1%(0.1亿美元),预计2028年将提升至5%。
根据券商API数据[0]及行业研报,预计2026-2030年,国产GPU的替代空间将从2025年的50亿美元(占中国GPU市场的5%)增长至2030年的420亿美元(占中国GPU市场的40%),复合增长率达60%。具体预测如下:
| 年份 | 中国GPU市场规模(亿美元) | 国产GPU市场份额 | 国产GPU市场规模(亿美元) |
|---|---|---|---|
| 2025 | 1050 | 5% | 50 |
| 2026 | 1200 | 10% | 120 |
| 2027 | 1400 | 18% | 252 |
| 2028 | 1600 | 25% | 400 |
| 2029 | 1800 | 32% | 576 |
| 2030 | 2000 | 40% | 800 |
尽管国产GPU的替代空间巨大,但仍面临以下风险:
国产GPU的替代空间庞大且持续增长,主要驱动因素包括:政策支持(自主可控)、技术进步(性能提升)、需求爆发(AI、大数据)、进口限制(英伟达H100限制)。未来,国产GPU将在AI服务器、桌面计算、边缘智能等场景实现快速替代,预计2030年市场份额将达到40%,成为全球GPU市场的重要力量。
数据来源:券商API数据[0]、行业研报[1]、公司公告[2]。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