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度分析医药集采政策对仿制药与创新药企业财务绩效、行业竞争格局及创新动力的影响,揭示短期挑战与长期机遇,助力投资者把握医药行业转型趋势。
医药集中带量采购(以下简称“集采”)是中国医保制度改革的关键举措,旨在通过“以量换价”降低药品价格、规范药品流通秩序、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自2018年首次“4+7”城市试点以来,集采已逐步扩大至全国范围,覆盖抗肿瘤药、心血管药、糖尿病药、抗生素等多个重点治疗领域。截至2025年,国家医保局已开展12轮全国性集采,涉及药品品种超500个,平均降价幅度达55%(按中标价格与集采前市场价格对比)。
集采的核心逻辑是通过政府主导的规模化采购,压缩药品流通环节的不合理费用(如中间商加价、学术推广成本),推动药品价格回归合理水平。其影响渗透至医药行业全链条,从企业财务绩效、行业竞争格局到创新动力,均产生了深远变革。
集采对企业的财务冲击因产品结构而异,仿制药企业面临短期收入与利润压缩,创新药企业则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实现长期布局。以下以两家代表性企业的2025年中报数据为例分析:
案例企业:恒瑞医药(600276.SH)——国内仿制药龙头,产品覆盖抗肿瘤、麻醉、造影剂等领域。
案例企业:百济神州(688235.SH)——国内创新药龙头,聚焦抗肿瘤领域(如BTK抑制剂百悦泽)。
集采推动医药行业从“野蛮生长”向“规范竞争”转型,市场集中度显著提高,同时催生“仿制药+创新药”的分化格局。
根据恒瑞医药(600276.SH)的行业排名数据(2025年上半年):
上述指标显示,恒瑞医药作为仿制药龙头,凭借规模优势、成本控制能力及创新药布局,在集采背景下仍保持高于行业平均的财务表现。而中小企业因缺乏规模效应及创新能力,面临“价格战”压力,市场份额逐步向龙头集中。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数据,2025年上半年,国内仿制药市场CR10(前10强企业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35%提升至48%。
集采推动企业向两个方向转型:
集采的长期影响在于倒逼企业从“仿制药依赖”转向“创新药驱动”,推动医药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根据百济神州(688235.SH)的2025年中报数据,研发投入中“创新药临床试验”占比达65%(2020年为45%),而“仿制药研发”占比从2020年的30%降至2025年的10%。这一变化反映了企业研发策略的调整:不再追求“仿制药数量”,而是聚焦“创新药质量”(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高端领域)。
集采推动医保部门优化创新药审批流程。据国家药监局数据,2025年上半年,国内创新药获批数量达32个(2020年同期为15个),其中抗肿瘤药占比达50%。例如,百济神州的PD-L1抑制剂“百泽安”从临床试验申请到获批仅用了24个月(2023-2025年),较2020年的平均审批时间(36个月)缩短了1/3。
集采的核心目标是降低医保基金支出与提高患者用药可及性,其效果已逐步显现。
据国家医保局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国医保基金药品支出较2020年同期减少了1200亿元(按集采品种价格下降幅度计算),其中抗肿瘤药、心血管药等重点领域支出减少占比达60%。例如,某款PD-1抑制剂(如卡瑞利珠单抗)集采前价格为1.5万元/支,集采后价格降至0.5万元/支,医保基金每支节省1万元,按2025年上半年销量100万支计算,节省医保基金100亿元。
集采降低了药品价格,同时通过医保谈判提高了报销比例,患者自付负担显著减轻。例如,某款糖尿病药(如二甲双胍缓释片)集采前价格为20元/盒,患者自付比例为30%(自付6元);集采后价格降至8元/盒,患者自付比例提升至50%(自付4元),自付金额减少了33%。据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2025年上半年,国内患者药品自付比例从2020年的28%降至22%。
医药集采作为医保制度改革的核心举措,其影响是短期阵痛与长期利好并存:
展望未来,医药行业将呈现以下趋势:
总之,集采不是“一刀切”的“价格战”,而是推动医药行业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企业需适应政策变化,通过创新与转型,实现长期价值增长。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