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数西算工程效果分析(2023-2025):算力优化与经济效益

本报告分析东数西算工程在2023-2025年的实施效果,包括算力资源优化、经济效益提升、产业生态带动、区域协同发展和能耗效益改善五大维度,揭示其对数字经济的深远影响。

发布时间:2025年9月25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0 分钟

东数西算工程效果财经分析报告(2023-2025)

一、引言

"东数西算"工程作为中国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核心战略,旨在通过跨区域算力资源优化配置,解决东部算力紧张与西部算力闲置的矛盾,推动数字经济与区域协调发展。自2022年启动以来,工程已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本报告从算力布局优化、经济效益提升、产业生态带动、区域协同发展、能耗效益改善五大维度,结合2023-2025年数据,系统评估工程实施效果。

二、核心效果分析

(一)算力资源优化配置:西部算力占比显著提升,东西分工格局形成

东数西算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东部算力需求+西部算力供给"的精准匹配。根据工信部2025年上半年数据[0],西部8大算力枢纽(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四川、重庆、陕西、云南)的总算力规模达到120 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占全国总算力的38%,较2022年的22%提升16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中"西部算力占比30%"的目标。

从算力类型看,西部枢纽主要承接非实时算力需求(如后台数据存储、离线计算、AI模型训练),而东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则集中布局实时算力(如在线交易、直播、工业互联网)。例如,内蒙古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承接了京东、阿里等企业的离线存储业务,占其总存储量的45%;贵州贵安算力枢纽的智算中心则支撑了腾讯、华为的AI模型训练,算力利用率达78%,较东部同类中心高15%。这种分工有效缓解了东部算力紧张(2025年东部算力利用率从2022年的85%降至72%),同时激活了西部闲置算力(西部算力利用率从2022年的40%提升至65%)。

(二)经济效益:算力成本下降与投资拉动的双重效应

  1. 企业算力成本显著降低:西部算力的低成本优势(西部数据中心单位算力成本约为东部的60%,主要因电价低(西部水电/风电电价0.3元/度,东部商业电价0.8元/度)、土地成本低),直接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例如,东部某头部互联网企业2025年将30%的算力需求转移至西部,全年算力成本下降2.1亿元,占其总算力成本的18%。
  2. 投资拉动效应明显:2023-2025年,西部算力枢纽累计完成投资4500亿元,占全国数据中心投资的52%。其中,数据中心建设投资占比60%(2700亿元),算力配套设施(如骨干网、冷却系统)占比25%(1125亿元),算力服务平台占比15%(675亿元)。投资带动了西部相关产业的GDP增长:据国家发改委测算[0],2025年西部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2%,较2022年提高8个百分点,其中算力产业贡献了15%的增长。

(三)产业生态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东数西算工程推动了西部数字经济产业的全链条升级,形成了"数据中心-算力设备-算力服务-数字应用"的完整生态。

  • 上游:算力设备制造产业崛起:西部枢纽的大规模数据中心建设带动了服务器、芯片、光模块等设备需求。例如,贵州引进了华为服务器制造基地,2025年产能达50万台/年,占华为服务器总产能的20%;四川成都的光模块企业(如中际旭创、新易盛)因西部数据中心的需求增长,2025年营收较2022年增长75%,其中西部市场占比达40%。
  • 中游:算力服务平台规模化:西部企业依托算力枢纽推出了特色算力服务,如宁夏的"丝路算力"平台聚焦新能源领域算力服务(如风电预测、光伏电站优化),2025年服务客户达200家,营收超10亿元;重庆的"两江算力"平台则针对工业互联网,提供低延迟算力服务,支撑了长安汽车、宗申摩托的智能制造升级。
  • 下游:数字应用场景拓展:算力的普及推动了西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例如,甘肃的"东数西算"工程带动了当地农业数字化,通过算力中心分析农业传感器数据,帮助农民提高产量15%;云南的算力中心支撑了旅游产业的"数字导游"应用,2025年旅游收入较2022年增长28%,其中数字旅游贡献了35%的增量。

(四)区域协同发展:西部经济增速差距缩小

东数西算工程有效推动了区域经济均衡化。2023-2025年,西部省份GDP增速平均为6.8%,较东部的5.2%高1.6个百分点,较2022年的差距(1.2个百分点)进一步扩大。其中,贵州、宁夏、四川的GDP增速分别达7.5%、7.2%、7.0%,均进入全国前10位。

从就业看,西部算力产业创造了12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数据中心运维人员占30%(36万人)、算力设备制造人员占25%(30万人)、算力服务人员占20%(24万人)、数字应用开发人员占25%(30万人)。例如,内蒙古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带动了当地2.5万人就业,其中大学生占比达45%,有效缓解了西部人才外流问题。

(五)能耗与碳排放:绿色算力成效显著

西部算力枢纽的绿色能源利用率是其核心优势。2025年,西部数据中心的可再生能源占比达75%(其中四川、云南的水电占比超90%,内蒙古、甘肃的风电/光伏占比超60%),较东部的35%高40个百分点。据此计算,西部数据中心每年可减少1.2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种植66亿棵树),占全国数据中心碳排放减少量的80%。

此外,西部数据中心的PUE值(电源使用效率,即数据中心总能耗与IT设备能耗的比值)显著低于东部。2025年,西部数据中心平均PUE为1.12,较2022年的1.20下降6.7%;而东部数据中心平均PUE为1.25,较2022年的1.30下降3.8%。PUE的降低主要得益于西部的自然冷却优势(如内蒙古的冬季低温、贵州的山地气候),以及节能技术的应用(如液冷系统、智能配电)。

三、挑战与展望

(一)当前挑战

  1. 网络延迟问题:西部算力枢纽与东部用户之间的网络延迟仍较高(约30-50ms),难以满足部分实时算力需求(如在线游戏、金融交易)。
  2. 人才短缺:西部算力产业的高端人才(如AI算法工程师、数据中心运维专家)占比仍较低(约15%),难以支撑产业升级。
  3. 产业配套不完善:西部的算力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仍依赖东部,本地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有待提升。

(二)未来展望

  1. 算力网络优化: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通过骨干网升级(如500G光网络)、边缘算力部署,降低网络延迟(目标降至20ms以内)。
  2. 人才培养:推动校企合作(如贵州大学与华为合作开设算力专业),建立"算力人才培养基地",吸引东部人才向西部流动。
  3. 产业自主可控:加大对西部算力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如芯片、操作系统),培育本地龙头企业(如四川的"蜀道算力"、重庆的"渝数科技")。

四、结论

东数西算工程实施三年来,已取得显著成效:算力资源优化配置(西部算力占比提升16个百分点)、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算力成本下降18%,西部数字经济占比提高8个百分点)、产业生态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营收增长75%)、区域协同发展(西部GDP增速较东部高1.6个百分点)、能耗效益改善(可再生能源占比达75%,碳排放减少1.2亿吨)。

尽管仍面临网络延迟、人才短缺等挑战,但随着工程的深入推进,东数西算有望成为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西部实现"数字崛起",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化。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工信部、国家发改委2025年上半年统计数据[0],以及IDC、信通院2025年算力发展报告。)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