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东数西算工程在2023-2025年的实施效果,包括算力资源优化、经济效益提升、产业生态带动、区域协同发展和能耗效益改善五大维度,揭示其对数字经济的深远影响。
"东数西算"工程作为中国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核心战略,旨在通过跨区域算力资源优化配置,解决东部算力紧张与西部算力闲置的矛盾,推动数字经济与区域协调发展。自2022年启动以来,工程已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本报告从算力布局优化、经济效益提升、产业生态带动、区域协同发展、能耗效益改善五大维度,结合2023-2025年数据,系统评估工程实施效果。
东数西算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东部算力需求+西部算力供给"的精准匹配。根据工信部2025年上半年数据[0],西部8大算力枢纽(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四川、重庆、陕西、云南)的总算力规模达到120 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占全国总算力的38%,较2022年的22%提升16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中"西部算力占比30%"的目标。
从算力类型看,西部枢纽主要承接非实时算力需求(如后台数据存储、离线计算、AI模型训练),而东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则集中布局实时算力(如在线交易、直播、工业互联网)。例如,内蒙古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承接了京东、阿里等企业的离线存储业务,占其总存储量的45%;贵州贵安算力枢纽的智算中心则支撑了腾讯、华为的AI模型训练,算力利用率达78%,较东部同类中心高15%。这种分工有效缓解了东部算力紧张(2025年东部算力利用率从2022年的85%降至72%),同时激活了西部闲置算力(西部算力利用率从2022年的40%提升至65%)。
东数西算工程推动了西部数字经济产业的全链条升级,形成了"数据中心-算力设备-算力服务-数字应用"的完整生态。
东数西算工程有效推动了区域经济均衡化。2023-2025年,西部省份GDP增速平均为6.8%,较东部的5.2%高1.6个百分点,较2022年的差距(1.2个百分点)进一步扩大。其中,贵州、宁夏、四川的GDP增速分别达7.5%、7.2%、7.0%,均进入全国前10位。
从就业看,西部算力产业创造了12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数据中心运维人员占30%(36万人)、算力设备制造人员占25%(30万人)、算力服务人员占20%(24万人)、数字应用开发人员占25%(30万人)。例如,内蒙古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带动了当地2.5万人就业,其中大学生占比达45%,有效缓解了西部人才外流问题。
西部算力枢纽的绿色能源利用率是其核心优势。2025年,西部数据中心的可再生能源占比达75%(其中四川、云南的水电占比超90%,内蒙古、甘肃的风电/光伏占比超60%),较东部的35%高40个百分点。据此计算,西部数据中心每年可减少1.2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种植66亿棵树),占全国数据中心碳排放减少量的80%。
此外,西部数据中心的PUE值(电源使用效率,即数据中心总能耗与IT设备能耗的比值)显著低于东部。2025年,西部数据中心平均PUE为1.12,较2022年的1.20下降6.7%;而东部数据中心平均PUE为1.25,较2022年的1.30下降3.8%。PUE的降低主要得益于西部的自然冷却优势(如内蒙古的冬季低温、贵州的山地气候),以及节能技术的应用(如液冷系统、智能配电)。
东数西算工程实施三年来,已取得显著成效:算力资源优化配置(西部算力占比提升16个百分点)、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算力成本下降18%,西部数字经济占比提高8个百分点)、产业生态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营收增长75%)、区域协同发展(西部GDP增速较东部高1.6个百分点)、能耗效益改善(可再生能源占比达75%,碳排放减少1.2亿吨)。
尽管仍面临网络延迟、人才短缺等挑战,但随着工程的深入推进,东数西算有望成为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西部实现"数字崛起",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化。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工信部、国家发改委2025年上半年统计数据[0],以及IDC、信通院2025年算力发展报告。)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