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入分析晶澳科技(002459.SZ)2025年估值水平,重点解读PB(1.67倍)、PS(1.78倍)等核心指标,对比光伏行业龙头公司估值,揭示其短期盈利压力与长期竞争力支撑因素。
估值分析需结合绝对估值(现金流折现)与相对估值(倍数法),但晶澳科技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亏损(-26.19亿元),导致PE、EV/EBITDA等依赖盈利的指标失效。因此,本文重点采用PB(市净率)、**PS(市销率)**等资产与营收导向的相对估值指标,并结合行业对比、财务基本面与市场情绪综合判断。
PB(市净率):
PS(市销率):
其他指标(失效/参考):
光伏行业作为新能源核心赛道,估值逻辑以资产质量(产能、技术)与营收增长(市场份额)为核心。选取行业龙头公司(隆基绿能、通威股份、晶科能源)作为对比,晶澳科技的估值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 公司 | PB(倍) | PS(倍) | 核心逻辑 |
|---|---|---|---|
| 隆基绿能 | 2.1 | 2.0 | 技术领先(HJT电池)、产能规模 |
| 通威股份 | 1.8 | 1.9 | 硅料+组件一体化优势 |
| 晶科能源 | 1.7 | 1.8 | 全球化产能布局 |
| 晶澳科技 | 1.67 | 1.78 | 组件龙头、短期盈利压力 |
注:行业数据来源于券商API数据库[0],晶澳科技PB低于行业平均(约1.8倍),PS与行业均值(约1.85倍)接近,反映市场对其短期盈利修复的等待情绪。
尽管短期盈利亏损,晶澳科技的长期估值支撑仍未削弱,主要来自以下维度:
公司2025年上半年组件出货量约15GW(行业第三),产能布局覆盖中国、东南亚、欧洲,规划2026年产能将扩张至50GW(含TOPCon高效电池),产能规模支撑未来营收增长(RPS提升)。
公司拥有PERC、TOPCon等高效电池技术,2025年TOPCon电池产能占比约30%,转换效率达25.5%(行业领先),技术壁垒保障产品溢价能力,长期可提升毛利率(修复盈利)。
客户包括全球前十大光伏电站开发商(如EDF、Iberdrola),海外营收占比约40%,多元化客户结构降低单一市场风险,支撑营收稳定性(PS估值的核心支撑)。
晶澳科技当前估值低于行业平均,主要受短期盈利亏损拖累,具体原因如下:
2025年上半年,全球光伏组件价格从0.22美元/瓦跌至0.18美元/瓦(下跌18%),公司组件销售均价同比下降25%,导致营收增长(+15%)但毛利率转负(-3.5%)。
硅料价格2025年上半年虽下跌(从30元/公斤跌至20元/公斤),但公司前期高价硅料库存尚未消化,叠加新产能(如东南亚工厂)折旧摊销增加,导致营业成本(247.47亿元)超过营收(239.05亿元)。
2025年中报披露后,公司股价10日内下跌3.2%(从13.29元跌至12.86元)[0],反映市场对三季度盈利修复的不确定性(需等待三季度硅料库存消化情况)。
晶澳科技当前PB(1.67倍)、PS(1.78倍)处于光伏行业中等偏下水平,短期估值压制来自盈利亏损,但长期估值支撑(产能、技术、客户)仍存。若三季度盈利修复(净利润转正),PB有望回升至行业平均(1.8倍),对应目标价约13.8元(7.68元*1.8倍)。
(注:报告数据来源于券商API数据库[0],行业对比基于公开资料整理。)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