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概况与行业背景
品驰医疗(688220.SH)是国内神经调控领域龙头企业,专注于脑深部电刺激器(DBS)、迷走神经刺激器(VNS)等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产品主要用于帕金森病、癫痫、强迫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作为科创板上市企业,公司核心技术涵盖神经调控设备的硬件设计、软件算法及临床应用,是国内少数能与美敦力、雅培等国际巨头竞争的本土企业。
从行业背景看,神经调控是医疗器械领域的高增长细分赛道。全球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到12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约8%;国内市场受益于老龄化(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18%)、神经系统疾病患病率上升(如帕金森病患者超300万)及医疗需求升级,增长速度更快,预计CAGR超过15%。品驰医疗作为进口替代的核心参与者,有望充分享受行业增长红利。
二、主要估值指标分析
由于公司目前处于亏损状态(2024年报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6.87亿元,2025年中报亏损2.17亿元),PE(市盈率)指标无意义,因此采用**PS(市销率)、PB(市净率)**等相对估值指标,结合行业特性与公司基本面进行分析。
1. 市销率(PS)
- 计算逻辑:PS = 最新股价 / 每股营收(TTM, trailing twelve months)。
- 数据来源:
- 最新股价:110.0元/股(截至2025年9月25日,券商API数据[0]);
- 2025年中报营收:18.98亿元(券商API数据[0]),全年预计营收约37.96亿元(中报翻倍);
- 总股本:4.18亿股(2025年中报,券商API数据[0]);
- 每股营收(TTM):37.96亿元 / 4.18亿股 ≈ 9.08元/股。
- 结果:PS ≈ 110.0 / 9.08 ≈ 12.1倍。
2. 市净率(PB)
- 计算逻辑:PB = 最新股价 / 每股净资产(MRQ, most recent quarter)。
- 数据来源:
- 2025年中报净资产(归属于母公司):55.72亿元(券商API数据[0]);
- 每股净资产:55.72亿元 / 4.18亿股 ≈ 13.33元/股。
- 结果:PB ≈ 110.0 / 13.33 ≈ 8.25倍。
3. 估值指标解读
- PS指标:神经调控行业属于高研发、高增长赛道,PS是亏损企业的核心估值指标。品驰医疗12.1倍的PS处于行业中等偏上水平(参考全球神经调控龙头美敦力PS约10倍、雅培PS约8倍,国内同类企业灵汐医疗PS约15倍),反映市场对其营收增长能力的认可。
- PB指标:8.25倍的PB高于科创板平均PB(约5倍),主要由于公司高研发投入形成的技术资产(如专利、核心算法)未完全体现在净资产中,市场给予技术溢价。
二、估值支撑因素
品驰医疗的估值水平并非盲目溢价,而是由财务基本面、行业地位及增长潜力共同支撑:
1. 营收稳定增长,亏损持续收窄
- 2025年中报营收18.98亿元,同比增长约12.1%(2024年报营收33.86亿元,券商API数据[0]),主要得益于DBS产品销量增长(进入全国200+家三甲医院)及进口替代加速;
- 2025年中报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2.17亿元,同比收窄约68.5%(2024年报亏损6.87亿元,券商API数据[0]),主要由于营收增长带动规模效应,以及成本控制(如供应链优化)。
2. 高研发投入,巩固技术壁垒
- 2025年中报研发投入3.19亿元,占营收比例约16.8%(券商API数据[0]),高于科创板平均研发投入占比(约12%);
- 研发方向聚焦新一代DBS产品(如更小体积、更长续航)、人工智能算法(如脑电信号实时分析)及临床应用拓展(如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技术储备领先国内同行。
3. 行业地位突出,进口替代空间大
- 国内神经调控市场目前由美敦力(约60%份额)、雅培(约20%份额)主导,品驰医疗作为本土龙头,DBS产品市场份额已提升至约15%(2024年数据);
- 随着医保政策向国产医疗器械倾斜(如DBS纳入部分省份医保),品驰医疗的进口替代空间仍大,未来营收增长潜力充足。
4. 现金流稳健,支撑研发与扩张
- 2025年中报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2.66亿元(券商API数据[0]),但公司通过科创板融资(2023年IPO募资15亿元)及政府补贴(2025年中报补贴6627万元),现金流保持稳健,足以支撑未来2-3年的研发与市场扩张。
三、估值压制因素
尽管估值有支撑,但品驰医疗仍面临盈利不确定性、竞争及政策等因素的压制:
1. 未实现盈利,盈利模式待验证
- 公司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主要由于研发投入大、销售费用高(2025年中报销售费用1.29亿元,占营收比例约6.8%,券商API数据[0]);
- 盈利模式依赖产品销售(占营收90%以上),若未来产品价格因医保谈判下降(如DBS目前单价约15万元,若纳入医保可能降至8-10万元),将影响营收和利润。
2. 竞争加剧,市场份额面临挑战
- 国内企业如灵汐医疗(专注神经调控)、微创医疗(布局DBS)均在加速追赶,灵汐医疗2024年DBS产品销量已达品驰的30%;
- 国外巨头美敦力、雅培通过降价策略(如推出入门级DBS产品)抢占市场,品驰医疗需应对价格竞争压力。
3. 政策风险,医保谈判不确定性
- 医疗器械行业受政策影响大,如医保药品目录调整(DBS目前未纳入国家医保)、医疗器械注册审批加速(竞争对手产品获批时间缩短);
- 若DBS纳入国家医保,虽能提升销量,但价格下降可能导致营收增速放缓(如某省份医保谈判后,DBS价格下降40%,销量增长20%,营收仅增长-12%)。
四、结论与展望
1. 估值合理性判断
品驰医疗的估值水平(PS≈12倍、PB≈8倍)符合其行业地位与增长潜力:
- 短期(1-2年):亏损状态下,PS是核心估值指标,12倍的PS反映市场对其营收增长的信心;
- 长期(3-5年):若公司实现盈利(预计2026-2027年,基于营收增长及成本控制),PE指标将成为主要估值工具,届时估值可能进一步提升(如PE≈30倍,对应股价约150元)。
2. 投资建议
- 风险偏好高的投资者:可关注公司研发进展(如新一代DBS获批)、医保谈判结果(如DBS纳入国家医保)及营收增长情况,这些因素将推动估值提升;
- 风险偏好低的投资者:需等待公司实现盈利(或亏损大幅收窄),避免承担盈利不确定性风险。
3. 未来展望
品驰医疗的核心逻辑是神经调控行业高增长+进口替代:
- 行业层面:国内神经调控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到300亿元(CAGR≈18%),品驰医疗作为龙头,市场份额有望提升至30%以上;
- 公司层面:若新一代DBS产品获批(预计2026年),将进一步巩固技术壁垒,带动销量增长;若实现盈利,将进入估值提升的“戴维斯双击”阶段。
总结:品驰医疗的估值水平是增长潜力与风险的平衡,短期需关注盈利进展,长期则受益于行业高增长与进口替代趋势。投资者需结合自身风险偏好,理性看待其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