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氏控股冲刺北交所:研发投入不足下的创新属性问询应对策略分析
一、引言
英氏控股(以下简称“公司”)作为拟冲刺北交所的企业,其“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市场关注焦点。北交所定位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创新属性是企业上市的核心门槛之一。监管层对创新属性的问询,本质是验证企业“是否具备持续创新能力”及“研发投入与创新成果的匹配性”。本文结合北交所监管规则、行业惯例及企业可能的应对路径,从监管逻辑、企业现状、策略设计三大维度,系统分析公司应对创新属性问询的关键方向与具体策略。
二、北交所对“创新属性”的监管核心逻辑
北交所对企业创新属性的审核,遵循“定量指标+定性判断”的双重标准,核心聚焦“研发投入的有效性”与“创新成果的商业化价值”。根据《北京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及监管问答,主要关注以下维度:
- 研发投入强度:要求企业最近3年研发投入占比不低于5%(或最近1年不低于8%),且研发投入金额累计不低于1500万元(针对“专精特新”企业可适当放宽,但需说明合理性);
- 技术成果质量:强调专利的“相关性与转化能力”,而非单纯数量——发明专利占比、专利与主营业务的关联度、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的收入占比(通常要求不低于60%)是关键指标;
- 研发团队与机制:要求企业具备稳定的研发团队(核心研发人员占比不低于10%)、完善的研发激励机制(如股权激励、研发项目考核制度),以证明研发投入的持续性;
- 行业创新地位:需说明企业在细分行业中的技术壁垒(如核心技术是否属于“卡脖子”领域、是否打破国外垄断)、市场份额排名(如细分领域前3名),以体现创新的“差异化价值”。
综上,北交所的“创新属性”审核,不唯“研发投入占比”论,而是更关注“研发投入→技术成果→商业化回报”的闭环能力。这为研发投入不足但具备其他创新优势的企业,提供了应对空间。
三、英氏控股“研发投入不足”的可能原因与现状假设
由于公开数据缺失,结合行业惯例及中小企业发展阶段,假设公司“研发投入不足”的原因可能包括:
- 发展阶段限制:公司处于成长期,现阶段更注重市场扩张(如渠道建设、品牌推广),研发投入优先级低于销售投入;
- 行业特性影响:若公司属于传统制造业或消费类行业(如英氏控股可能涉及母婴用品、家居消费品),行业整体研发投入强度较低(如消费类企业研发占比通常在2%-3%),公司投入处于行业平均水平;
- 研发策略选择:公司采用“跟随型研发”策略,即聚焦现有产品的升级迭代(如功能优化、成本降低),而非突破性技术研发,因此研发投入金额较小但效率较高;
- 外部合作替代:公司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或第三方研发平台合作(如委托开发、技术许可),以较低成本获取技术成果,减少了自主研发投入。
假设公司最近3年研发投入占比约为3%(低于北交所5%的常规要求),但研发投入金额累计约1200万元(接近1500万元的门槛),且专利数量中发明专利占比约20%(高于行业平均15%),技术成果转化收入占比约70%(符合监管要求)。这种情况下,公司的核心矛盾是“研发投入强度不达标,但研发成果转化效率较高”。
四、应对监管问询的关键策略设计
针对“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公司需围绕“研发投入的合理性”“创新成果的有效性”“未来研发的持续性”三大核心,构建回应逻辑,具体策略如下:
(一)解释“研发投入不足”的合理性:聚焦“阶段适配性”与“行业可比性”
-
说明研发投入的“阶段策略”:
- 结合公司发展阶段(成长期),解释“先做市场、再做研发”的战略选择——例如,“公司2022-2024年聚焦线下渠道拓展(新增300家门店)与线上平台布局(天猫、京东旗舰店上线),销售投入占比达25%,研发投入占比虽低,但为后续研发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市场基础”;
- 提供“销售投入→收入增长→研发投入提升”的逻辑链:例如,“2024年公司收入同比增长35%(达5亿元),随着市场份额的提升,2025年研发投入占比将提升至5%(计划投入2500万元),以支撑后续产品创新”。
-
强调“研发投入的行业可比性”:
- 选取同行业可比公司(如母婴用品行业的“贝亲”“好孩子”),说明行业整体研发投入强度(如2%-3%),公司投入处于行业中等偏上水平;
- 解释“研发投入结构”的合理性:例如,公司研发投入中“试验发展投入”(即与产品升级直接相关的投入)占比达80%,远高于行业平均60%,说明研发投入更聚焦“实用型创新”,而非基础研究,因此效率更高。
(二)强化“创新成果的有效性”:聚焦“专利质量”与“转化效率”
-
突出专利的“相关性与转化能力”:
- 列出与主营业务直接相关的专利(如母婴用品的“安全材质专利”“功能设计专利”),说明专利对产品竞争力的贡献(如某专利使产品成本降低15%,或销量提升20%);
- 提供技术成果转化的具体数据:例如,“公司最近3年专利转化为产品的收入占比达70%,其中发明专利转化收入占比达85%,远高于行业平均50%的水平”,证明研发投入的“精准性”。
-
展示“研发团队与机制”的稳定性:
- 披露核心研发人员的背景(如来自行业头部企业、拥有10年以上研发经验)、研发团队的稳定性(如核心研发人员近3年流失率低于5%);
- 说明研发激励机制(如“研发项目提成制度”:若项目转化收入超过目标,核心研发人员可获得5%的提成;“专利奖励制度”:每申请一项发明专利,奖励1万元),以证明研发投入的“持续性”。
(三)构建“行业创新地位”的差异化叙事
-
强调“细分领域的技术壁垒”:
- 说明公司的核心技术(如母婴用品的“环保材料”“智能监测功能”)属于细分领域的“关键技术”,且已形成技术壁垒(如该技术被3家同行企业模仿,但因公司专利保护未成功);
- 若公司技术属于“专精特新”领域(如“小巨人”企业),可引用政府部门的认定文件(如工信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证书),增强说服力。
-
证明“市场份额与客户认可度”:
- 披露公司在细分领域的市场份额(如母婴用品细分品类前2名)、客户复购率(如超过30%)、品牌知名度(如行业调研显示,品牌认知度达85%),以体现创新的“商业化价值”;
- 提供大客户的合作证明(如与京东、天猫签订“独家供应商”协议,或与知名母婴连锁机构(如“孩子王”)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说明技术成果的“市场验证”。
五、结论与建议
英氏控股应对北交所创新属性问询的核心逻辑是:用“研发投入的合理性”回应“投入不足”的质疑,用“创新成果的有效性”证明“创新能力”,用“行业地位的差异化”强化“创新价值”。具体建议如下:
- 数据层面:补充披露最近3年研发投入的明细(如研发人员薪酬、试验费用、专利申请费用)、研发项目的进展(如在研项目的数量、预计投产时间)、技术成果转化的具体案例(如某专利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比、增长情况);
- 叙事层面:避免“被动解释”,转而“主动引导”——将“研发投入不足”转化为“研发策略的精准性”,将“创新属性”转化为“细分领域的差异化优势”;
- 证据层面:收集并披露第三方证明材料(如行业协会的研发投入报告、客户的技术认可函、专利局的专利授权通知书),增强回答的可信度。
综上,只要公司能证明“研发投入虽不足,但创新成果有效、持续且具备商业化价值”,即可满足北交所对“创新属性”的要求。这种应对策略,也为其他研发投入不足但具备创新优势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