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联影医疗MR设备的国产替代进展,涵盖技术积累、财务支撑、政策与市场环境,展望未来替代趋势及市场份额提升潜力。
联影医疗(688271.SH)作为国内医学影像设备龙头企业,其磁共振成像系统(MR)业务是公司核心板块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家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政策的推动、公司技术研发的突破及市场拓展的加速,联影MR设备的国产替代进度显著提升。本报告从业务布局、技术积累、财务支撑、政策与市场环境等角度,系统分析联影医疗MR设备的国产替代进展及未来趋势。
根据公司公开信息[0],联影医疗的主营业务涵盖MR、CT、XR、PET/CT等多类医学影像设备,其中MR设备是公司的核心产品之一。公司MR产品线覆盖低场强(0.5T、1.5T)、高场强(3.0T、5.0T)等全系列,满足不同层级医院(三甲医院、基层医院)的需求。例如,公司的3.0T MR设备采用自主研发的超导磁体、梯度线圈、射频系统等核心部件,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应用于神经、心血管、肿瘤等高端临床领域;1.5T MR设备则以高性价比优势,广泛覆盖基层医院市场。
联影医疗自成立以来,持续进行高强度研发投入,致力于攻克MR设备的核心技术。根据2025年中报数据[0],公司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达7.66亿元,占总收入的12.74%,保持行业较高水平。研发投入主要用于核心部件自主化(如磁体、梯度线圈)、成像技术优化(如高分辨率成像、功能成像)及人工智能(AI)辅助诊断等领域。
截至2024年末,公司已拥有MR相关专利超过500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约30%),涵盖磁体设计、梯度系统、射频技术等关键环节。例如,公司的5.0T MR设备采用自主研发的高均匀度磁体(均匀度≤1ppm)和高速梯度系统(梯度强度≥80mT/m,切换率≥200T/m/s),可实现超高清成像,满足高端临床需求,技术水平与GE、西门子等国际巨头持平。
2025年上半年,联影医疗实现总收入60.16亿元(同比增长约20.32%),净利润9.88亿元(同比增长约64.67%)。其中,MR业务收入占比约35%(约21.05亿元),同比增长约25%,增速高于公司整体收入增速,说明MR业务是公司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净利润的大幅增长(64.67%)主要得益于产品结构优化(高场强MR占比提升,毛利率更高)和成本控制(核心部件自主化降低了原材料成本)。例如,3.0T MR设备的毛利率约65%(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主要因为核心部件自主研发降低了采购成本(如磁体成本下降约30%)。
公司持续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7.66亿元,占总收入的12.74%,较2024年同期(11.5%)有所提升。研发投入主要用于MR设备的技术迭代(如5.0T MR的优化)和智能化升级(如AI辅助诊断算法)。例如,公司的AI-MR成像系统可实现自动扫描、自动重建,提高诊断效率,增强产品竞争力。
公司通过渠道下沉(覆盖基层医院)和大客户战略(与三甲医院合作)加速市场拓展。2025年上半年,公司应收账款50.8亿元(同比增长约27%),主要来自基层医院的采购订单;存货59.62亿元(同比增长约20%),说明公司正在扩大生产规模,准备满足更多市场需求。
国家“十四五”医疗器械产业规划明确提出,要提升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水平,MR设备是重点领域之一。联影医疗作为国产龙头,受益于**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府采购倾斜(基层医院设备采购优先考虑国产)**等政策支持。例如,2024年,联影的3.0T MR设备入选“国家重点推广的医疗器械产品目录”,进一步推动了其在基层市场的渗透。
国内医疗影像设备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4年国内MR市场规模约150亿元(年增长率约10%)。随着基层医院的普及和升级,对MR设备的需求增加,国产设备因性价比高(价格比进口设备低约30%)、服务便捷(本地化服务)更适合基层市场。联影的MR产品在基层市场的份额从2020年的5%提升到2024年的15%,加速了替代进度。
国内MR市场主要由进口品牌(GE、西门子、飞利浦)和国产厂商(联影、东软、迈瑞)组成。联影作为国产龙头,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10%提升到2024年的20%,逐步缩小与进口品牌的差距(进口品牌占比约60%)。
联影医疗MR设备的国产替代进度正在加速,得益于技术突破、财务支撑、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增长。未来,随着公司研发投入的持续加大和市场拓展的深化,联影的MR市场份额有望继续提升(预计2025年达到25%),实现更高水平的替代。作为国产龙头,联影医疗有望成为全球MR设备市场的重要玩家。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