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珠江投资在“3+X”战略下城市更新项目转化缓慢的原因,探讨1700万㎡土地储备的盘活策略,包括政策优化、资金引入、产业赋能等,助力大湾区房企突破发展瓶颈。
珠江投资作为大湾区老牌房企,近年来推行“3+X”战略,其中“3”指住宅开发、商业运营、产业园区三大核心业务,“X”则聚焦城市更新、TOD(交通枢纽一体化)、乡村振兴等新兴赛道。城市更新作为“X”板块的核心,承担着盘活存量土地、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使命。然而,据行业观察,其城市更新项目转化速度明显滞后于预期,1700万㎡土地储备(占总储备的45%)面临“沉睡”风险。本文从战略逻辑、转化瓶颈、储备现状及盘活策略四方面展开分析,为破解困境提供路径参考。
珠江投资城市更新项目转化滞后的问题,本质是**“政策约束+资金压力+产业适配”**三重矛盾叠加的结果,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城市更新项目涉及规划调整、国土确权、拆迁安置、产业准入等多环节,需跨部门(规划、国土、住建、城管)协同审批。以大湾区为例,旧改项目的“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审批周期通常长达24-36个月,其中规划容积率调整和历史建筑保护是常见卡点。例如,珠江投资位于广州天河的某旧改项目,因涉及清代民居保护,规划方案历经5次调整,耗时超过3年。
城市更新项目的拆迁成本通常占项目总投资的30%-50%,且谈判周期长。珠江投资的旧改项目多位于广州、深圳的核心区域,业主诉求多元化(货币补偿、产权置换、商业返租等),部分业主对补偿标准预期过高,导致谈判陷入僵局。例如,深圳南山某项目因10%的业主拒绝签署拆迁协议,项目延迟2年启动,增加了约1.5亿元的财务成本。
城市更新项目的资金周转周期通常为5-8年(远超住宅项目的2-3年),且需提前投入拆迁补偿、规划设计等资金。受“三道红线”限制,珠江投资的资产负债率需控制在70%以下,导致其无法大规模投入城市更新项目。据测算,1700万㎡土地储备若按每年转化100万㎡计算,需17年才能完成去化,远超行业平均去化周期(10-12年)。
城市更新项目的核心价值在于产业赋能,但珠江投资的部分项目仍以“住宅开发+商业配套”为主,产业导入不足。例如,佛山某旧改项目规划为“产业园区+住宅”,但因未能吸引到优质产业企业入驻,导致产业园区的租金收入仅占项目总收入的15%,远低于预期的30%。产业导入不足不仅降低了项目的盈利水平,也影响了政府对项目的支持力度。
珠江投资的1700万㎡土地储备主要分布在大湾区核心城市(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占比约80%,其余20%位于大湾区周边城市(惠州、中山)。从土地性质看,旧改项目占比70%(包括旧村庄、旧厂房、旧城镇),棚改项目占比20%,产业用地占比10%。拿地时间方面,50%的土地是2018年以前获取的,成本低于当前市场价格的30%,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30%是2019-2021年获取的,成本中等;20%是2022年以后获取的,成本较高(受土地市场升温影响)。
珠江投资1700万㎡土地储备的盘活关键在于解决政策审批和资金压力,通过与国企、产业资本合作,创新融资方式,提升产业赋能,加快城市更新项目的转化速度。随着大湾区城市更新政策的不断完善和产业导入的加强,这些土地储备有望成为珠江投资未来的核心利润来源。预计通过上述策略,珠江投资可将城市更新项目的转化周期缩短至3-5年,每年转化200-300万㎡土地,1700万㎡土地储备可在6-8年内完成去化,实现土地价值的最大化。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