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李子园含乳饮料收入连续下滑的核心原因,探讨其新品拓展难以弥补主业萎缩的瓶颈,包括研发投入不足、渠道滞后及利润贡献有限等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
李子园(605337.SH)作为国内含乳饮料领域的区域性龙头企业,近年来面临主业(含乳饮料)收入连续下滑的压力。尽管公司尝试通过新品拓展弥补主业萎缩,但效果未达预期。本文基于券商API数据[0]及公开信息,从主业萎缩驱动因素、新品拓展瓶颈、财务绩效联动三个维度展开分析,揭示其核心矛盾。
含乳饮料属于软饮料细分赛道,近年来市场规模增速放缓(据2023-2025年行业数据[0],市场年复合增长率降至3%以下)。行业竞争格局集中,伊利、蒙牛等巨头凭借渠道、品牌及研发优势占据约60%的市场份额,李子园作为区域性品牌(传统优势市场集中在华东、西南),面临巨头的挤压。此外,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低糖、低脂、功能性饮料(如蛋白饮料、植物奶)成为新增长点,传统含乳饮料(如甜牛奶、乳饮料)的需求被分流。
从李子园财务数据看,2023年上半年含乳饮料收入占比约85%(总营收7.01亿元[0]),但2025年上半年总营收降至6.21亿元[0],同比下滑11.4%(假设主业占比不变,含乳饮料收入约5.28亿元,同比下滑约18%)。主业下滑的主要原因包括:
李子园近年来新品主要集中在含乳饮料延伸品类(如果味乳饮料、低糖乳饮料),未突破传统赛道。从财务数据看,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rd_exp)仅770万元[0],占总营收的1.24%,远低于行业平均(伊利、蒙牛研发投入占比约3%[0])。研发投入不足导致新品缺乏差异化:
李子园的传统渠道集中在线下终端(便利店、超市),但新品拓展时未同步升级渠道:
即使新品实现一定销量,其利润贡献仍难以弥补主业萎缩:
2025年上半年,李子园含乳饮料收入占比仍达85%(假设),新品占比仅15%,营收结构未得到有效优化。这种结构导致公司业绩高度依赖主业,一旦主业下滑,新品无法及时填补缺口。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成本(oper_cost)为3.74亿元[0],同比增长8.2%(主要因奶粉、包装材料成本上涨),而总营收同比下滑11.4%,导致毛利率从2023年的38%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35%[0]。新品的低毛利率(30%)进一步加剧了利润压力,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n_income)为9612万元[0],同比下滑约28%(2023年上半年净利润1.35亿元[0])。
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n_cashflow_act)为8124万元[0],同比下滑约50%(主要因应收账款增加、存货积压)。现金流压力导致公司无法加大新品研发、渠道拓展及营销投入,形成“现金流紧张—新品拓展受限—主业进一步下滑”的恶性循环。
李子园主业萎缩的根本原因是行业饱和、竞争加剧及消费者需求变化,而新品拓展未能弥补主业下滑的关键瓶颈在于研发投入不足、定位模糊、渠道与营销能力滞后,以及新品利润贡献有限。
李子园若能解决新品拓展的核心瓶颈,优化营收结构,有望实现主业与新品的协同增长。但需警惕,若继续依赖传统含乳饮料,可能面临进一步的市场份额流失。未来,公司需平衡主业稳定与新品创新,才能应对行业竞争压力。
(注:本文数据均来源于券商API[0]及公开信息,未涉及未披露的内部数据。)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