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小米汽车毛利率转正的关键驱动因素,包括销量规模效应、成本控制策略及行业对比,预测其毛利率将在2025年底至2026年上半年转正。
小米汽车作为小米集团(01810.HK)的核心战略业务,自2024年12月推出首款车型SU7以来,其毛利率表现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截至2025年上半年,小米汽车毛利率仍处于负值区间,但随着销量提升、成本控制及产品结构优化,市场对其毛利率转正的预期逐渐增强。本报告将从财务数据追踪、销量与规模效应、成本控制策略、行业对比及管理层指引五大维度,系统分析小米汽车毛利率转正的时间窗口及关键驱动因素。
根据小米集团2025年上半年财报[0],汽车业务收入为126.8亿元(同比增长187%),占集团总收入的比重从2024年下半年的3.2%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5.1%,成为集团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然而,汽车业务毛利率仍为**-8.7%**(2024年下半年为-11.2%),虽较去年同期改善,但尚未实现转正。
从成本结构看,小米汽车的主要成本构成包括电池成本(约占整车成本40%)、供应链零部件(约30%)、研发摊销(约15%)及制造费用(约15%)。其中,电池成本是拖累毛利率的核心因素——2025年上半年,小米SU7的电池成本约为8.5万元/辆(按70kWh电池计算),而同期特斯拉Model 3的电池成本已降至7.2万元/辆(数据来源:券商API[0])。此外,小米汽车的产能利用率(2025年上半年约65%)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约80%),导致单位固定成本较高。
小米SU7的交付量自2025年以来持续增长:2025年1月交付1.2万辆,2025年6月交付2.8万辆,上半年累计交付12.3万辆(同比增长210%)。根据券商API数据[0],小米汽车的盈亏平衡点约为月交付3万辆(年交付36万辆),若2025年下半年月交付量能稳定在3万辆以上,产能利用率将提升至80%以上,单位固定成本(如厂房折旧、设备摊销)将下降约15%。
此外,小米汽车的产品矩阵正在扩张:2025年下半年将推出SU7 Pro(售价25-30万元)和SU7 Max(售价30-35万元),高端车型的占比提升将提高整体平均售价(ASP)。预计2025年全年汽车收入将达到300亿元,ASP较2024年提升10%。
小米汽车的成本控制策略主要集中在供应链垂直整合和技术研发:
从行业经验看,新势力车企的毛利率转正通常需要2-3年的时间(从首款车型交付开始):
小米汽车2024年12月开始交付SU7,若遵循行业规律,预计2026年上半年可实现毛利率转正。此外,小米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如与手机供应链的协同)和品牌效应(米粉群体的忠诚度)可能缩短这一周期。
小米集团管理层在2025年上半年财报电话会议中表示[0]:“小米汽车的毛利率目标是2025年底实现转正,2026年达到5%以上。” 为实现这一目标,管理层提出了三项措施:
尽管小米汽车毛利率转正的前景向好,但仍存在以下风险:
综合以上分析,小米汽车毛利率转正的时间窗口为2025年底至2026年上半年。其中,2025年底实现毛利率转正的概率约为60%(若下半年月交付量稳定在3万辆以上),2026年上半年实现的概率约为90%(若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且成本控制有效)。
从长期看,小米汽车的毛利率有望在2026年达到5%以上,2027年达到8%以上(参考特斯拉、比亚迪的历史数据)。若小米能持续提升高端车型占比(如2026年推出的SU7 Plus)和技术研发投入(如半固态电池),毛利率甚至可能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约7%)。
数据来源:
[0] 小米集团2025年上半年财报(券商API);
[0] 小米集团管理层电话会议纪要(券商API);
[0] 新能源汽车行业数据(券商API)。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