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度分析中远海特(600428.SH)如何通过聚焦高附加值赛道、优化船队结构及把握新能源机遇,实现规模与效益的协同增长。涵盖财务表现、行业对比及未来展望。
中远海特(600428.SH)是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旗下核心特种船运输企业,主营半潜船、重吊船、纸浆船、汽车船等特种船舶运输,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唯一具备北极、南极极地航线运营经验的航运公司。截至2025年中报,公司总资产达418.07亿元,船队规模及航线网络形成了显著的规模优势:
根据2025年中报数据,公司实现总收入107.75亿元(同比增长约29.8%,行业排名19/19),营业利润13.30亿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8.2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远超2024年全年净利润10.64亿元);基本每股收益(EPS)0.337元,稀释净资产收益率(ROE)5.59%。这些指标显示,公司规模扩张的同时,效益实现了同步甚至超预期增长。
公司聚焦特种船运输这一高附加值赛道,受益于新能源产业(风电、光伏)、大型工程设备(如桥吊、钻井平台)的需求增长,特种货物运输费率显著高于传统干散货或集装箱运输。例如,风电设备运输(如叶片、塔筒)因尺寸超大、装卸要求高,运费通常为传统货物的2-3倍,成为公司效益的核心来源。
公司未盲目扩张传统干散货或集装箱业务,而是专注于特种船运输这一细分领域,通过“专业化+规模化”形成壁垒。特种船市场因进入门槛高(船舶设计、运营经验要求高)、需求增长稳定(新能源、大型工程产业升级),规模扩张的同时,运费保持稳定甚至上升(2025年上半年特种货物运费同比增长12%),实现“规模扩大→效益提升”的正向循环。
新能源产业(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特种货物运输需求的爆发(2025年全球风电设备运输需求增长35%,新能源汽车运输需求增长28%)。公司通过与新能源厂商(如宁德时代、比亚迪、 Vestas)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锁定稳定订单(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货物运输量占比达45%),规模扩张的同时,效益同步增长(新能源货物运输收入占比达50%,毛利率较传统货物高10个百分点)。
根据2025年上半年行业数据,公司在特种船运输领域的市场份额约为18%(排名全球第三、中国第一),ROE(5.59%)、净利润率(7.66%)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行业ROE平均4.2%,净利润率平均5.8%),显示公司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效益表现优于同行。
中远海特通过“聚焦高附加值赛道+优化船队与航线结构+抓住新能源产业机遇”的核心策略,实现了规模与效益的平衡。其关键在于:不追求“规模最大化”,而是追求“规模-效益协同最大化”,通过专业化运营提升单船效益,通过高附加值业务对冲规模扩张的成本压力,最终实现“规模扩大→效益提升→再扩大规模”的良性循环。
未来,随着新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如海上风电、大型光伏电站),公司的特种船运输业务将继续保持增长,规模与效益的平衡将更加稳固。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