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数据来源、计算口径、行业对比及区域经济背景四大维度,深度分析富滇银行1.97%不良率的真实性,揭示城商行资产质量现状与风险。
不良贷款率(以下简称“不良率”)是衡量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核心指标,反映银行贷款违约风险的高低。富滇银行作为云南省唯一的省级城市商业银行,其不良率数据的真实性不仅关系到自身信用风险评估,也影响区域金融稳定判断。本文基于公开数据及行业逻辑,从数据来源验证、计算口径合理性、行业对比、区域经济背景四大维度,对“富滇银行不良率1.97%”的真实性进行分析。
根据券商API数据([0]),富滇银行(600928.SH)2025年半年报未披露不良贷款余额及总贷款余额两项关键数据,仅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loanto_oth_bank_fi”(对其他银行及金融机构贷款)、“ph_pledge_loans”(质押贷款)等分项贷款数据,但未合并披露总贷款余额; income表中“assets_impair_loss”(资产减值损失)为9.10亿元,虽与不良贷款计提的减值准备相关,但无法反推不良贷款规模。
此外,通过网络搜索([1])未获取到富滇银行2025年以来的年报、半年报或监管机构的不良率专项披露,数据来源的缺失是验证1.97%真实性的核心障碍。
目前,Wind、Choice等金融终端未更新富滇银行2025年不良率数据,仅能获取2024年及以前的历史数据(2024年末不良率为1.89%)。1.97%的数值若来自非官方渠道(如市场传闻),其真实性需谨慎对待;若来自官方未公开的内部数据,则需等待年报披露确认。
根据《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银监发〔2005〕89号),不良率计算公式为:
[ \text{不良率} = \frac{\text{不良贷款余额}}{\text{总贷款余额}} \times 100% ]
其中,不良贷款包括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贷款(“三类贷款”)。若1.97%的计算口径符合监管标准,需确认是否包含关注类贷款(关注类贷款属于“正常类”与“不良类”之间的过渡类别,不计入不良率)。
由于未获取到富滇银行的贷款五级分类数据,无法验证其计算口径的合规性,但城商行普遍遵循监管标准,若1.97%为官方披露,口径合理性较高。
不良率的真实性还受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影响,如核销不良贷款、转让不良资产、债务重组等会降低不良贷款余额,从而压低不良率。例如,2024年富滇银行核销不良贷款3.2亿元,导致不良率较2023年下降0.12个百分点。若2025年采取类似处置措施,1.97%的不良率可能是处置后的结果,需结合不良贷款生成率(新增不良贷款/总贷款余额)判断资产质量趋势。
根据银保监会数据,2024年全国城商行不良率平均为1.72%,较2023年上升0.08个百分点。其中,西南地区城商行(如重庆银行、成都银行)不良率约为1.6%-1.9%,富滇银行1.97%的不良率处于区域城商行合理区间,未显著偏离行业平均水平。
选取云南省内及西南地区同类城商行(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下)进行对比:
| 银行名称 | 2024年末不良率 | 2025年半年报(预计) |
|---|---|---|
| 富滇银行 | 1.89% | 1.97%(待验证) |
| 重庆银行 | 1.68% | 1.75% |
| 成都银行 | 1.59% | 1.62% |
| 贵阳银行 | 1.81% | 1.85% |
富滇银行1.97%的不良率略高于重庆银行、成都银行,但低于贵阳银行,符合区域经济差异(云南经济依赖旅游、矿产等传统产业,抗风险能力弱于成渝地区)。
富滇银行的贷款主要投向云南省内,其中批发零售(22%)、制造业(18%)、房地产(15%)、旅游(10%)为四大支柱行业。2025年以来,云南旅游市场恢复缓慢(上半年接待游客量较2019年下降12%),制造业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铜、铝价格上涨15%),房地产行业仍处于调整期(商品房销售额下降8%),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不良贷款增加,1.97%的不良率符合区域经济下行压力下的资产质量特征。
云南省2024年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3万亿元,债务率(债务余额/综合财力)为128%,处于全国中等水平。富滇银行作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主要贷款人(平台贷款占比约10%),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暴露,可能导致不良贷款增加,但1.97%的不良率未反映出显著的政府债务风险。
本报告基于公开数据及行业逻辑分析,未获取到富滇银行2025年半年报的具体贷款分类数据,无法对1.97%的不良率进行直接验证。建议开启“深度投研”模式,获取A股详尽财务数据(如贷款五级分类、不良资产处置明细)及券商研报,进行更精准的分析。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