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AIoT战略2025年进展:营收占比超30%,生态协同深化

分析小米AIoT战略2025年最新进展:营收占比提升至30.4%,连接设备达5.8亿台,智能手表、电视等核心品类全球前三。报告涵盖财务表现、生态协同、竞争格局及未来AI+IoT融合方向。

发布时间:2025年9月27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9 分钟

小米AIoT战略进展分析报告(2025年)

一、战略定位与核心逻辑

小米集团自2018年提出“手机×AIoT”核心战略以来,AIoT业务已成为其穿越手机周期、构建长期壁垒的关键引擎。该战略的核心逻辑是:以手机作为“入口中枢”(覆盖全球超10亿用户),通过AIoT设备(智能手表、电视、家电等)延伸用户场景边界,形成“设备-数据-服务”的闭环生态。其目标是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级AIoT生态平台”,通过设备联动与数据协同提升用户粘性(如手机与手表的健康数据同步、电视与家电的场景联动),最终实现“人-设备-场景”的智能连接。

二、财务表现:营收占比持续提升,成为增长支柱

根据券商API数据[0],2024年小米集团总营收达2800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为850亿元(同比增长15%),占总营收的30.4%(2023年为28.1%),连续3年保持占比提升。这一增长主要由核心品类的量价齐升驱动:

  • 智能手表:2024年全球销量5000万台(同比增长20%),全球市场份额升至15%(IDC数据),成为仅次于苹果的第二大智能手表品牌;
  • 智能电视:全球销量3500万台(同比增长18%),全球市场份额12%(Omdia数据),稳居全球前三;
  • 智能家电:涵盖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品类,2024年营收达200亿元(同比增长25%),主要受益于性价比优势(比传统家电品牌低10%-15%)。

研发投入方面,2024年小米研发费用150亿元(同比增长25%),费用率5.4%(2023年为4.8%)。其中AIoT相关研发投入占比约40%(60亿元),重点布局:

  • AI算法:如基于大模型的语音交互(小爱同学的意图理解准确率提升至92%)、健康监测算法(智能手表的心率监测误差缩小至±1%);
  • 物联网芯片:自主研发的“澎湃C1”芯片(用于智能手表、家电)占比提升至18%,降低对高通、联发科的依赖;
  • 边缘计算:推出搭载边缘计算芯片的智能家电,实现本地数据处理(如空调自动调整温度无需云端延迟)。

三、生态进展:从“连接数量”到“场景协同”

截至2024年底,小米AIoT平台连接设备数量达5.8亿台(同比增长16%),其中核心设备(手表、电视、家电)占比60%(3.5亿台)。与早期“跑马圈地”不同,当前生态进展更侧重场景协同

  • 个人场景:智能手表与手机联动,用户可通过手机查看睡眠、运动数据,并接收个性化健康建议(如“昨日睡眠不足,今日建议减少剧烈运动”);
  • 家庭场景:智能电视与家电联动,打开电视时自动调整空调温度(25℃)、灯光亮度(50%),形成“回家模式”;
  • 移动场景:即将量产的小米汽车(2025年底)将成为AIoT生态的“移动终端”,可与家里的设备联动(如“下班前10分钟自动打开家里的空调”)。

此外,生态品类持续拓展:2024年推出智能眼镜(搭载AR技术,支持语音控制家电、查看导航)、智能机器人(用于家庭扫地、擦窗,支持手机远程控制),进一步丰富场景覆盖。

四、战略合作伙伴:生态协同的关键支撑

小米AIoT生态的扩张离不开合作伙伴的协同,截至2024年底已与200+企业建立合作:

  • 家电厂商:与美的、海尔合作,推出支持小米AIoT平台的智能空调、冰箱(如美的空调可通过小爱同学控制),覆盖传统家电用户;
  • 互联网公司:与腾讯合作,将微信、腾讯视频融入智能电视(如电视上直接观看微信好友分享的视频);与网易云音乐合作,在智能音箱、手表上提供个性化音乐推荐;
  • 运营商:与中国移动推出“智能家庭套餐”,包含手机流量、家庭宽带、智能设备联网服务,提升设备联网率(从72%提升至85%)。

2025年,小米计划深化内容与服务合作,如与某头部教育机构签署协议,在智能手表、电视上提供儿童教育内容(如英语启蒙、编程课程),提升设备的“使用时长”(目标从当前的每天1.5小时提升至2小时)。

五、竞争格局:优势与挑战并存

1. 竞争环境

小米AIoT业务面临三类竞争对手:

  • 科技巨头:华为(HarmonyOS IoT,消费级市场份额10%)、阿里(阿里云IoT,企业级市场份额18%);
  • 传统家电厂商:海尔(U+生态,智能家电市场份额20%)、美的(M-Smart,智能家电市场份额18%);
  • 平台服务商:涂鸦智能(IoT平台,市场份额5%)。

2. 核心优势

  • 消费级渗透:手机用户基数超10亿,智能手表、电视的市场份额高于华为、苹果,为AIoT生态提供了“流量入口”;
  • 性价比壁垒:小米AIoT设备价格比华为低20%-30%(如智能手表售价1299元 vs 华为Watch 3的1999元),覆盖中低端市场;
  • 生态协同:手机与AIoT设备的“数据打通”(如手机中的日历提醒同步至手表,手表的健康数据同步至手机),提升用户粘性(AIoT用户的手机留存率比非用户高15%)。

3. 主要挑战

  • 企业级市场薄弱:小米IoT业务集中在消费级,企业级市场(智能办公、工厂)份额不足5%,远低于阿里(18%)、腾讯(15%);
  • 芯片依赖:自主研发芯片占比仍低(18%),高端芯片(如智能手表的处理器)仍需从高通采购,面临供应链风险(如2024年高通芯片缺货导致智能手表产量下降5%);
  • 兼容性问题:不同品牌设备无法联动(如小米手表无法控制华为空调),影响用户体验(调研显示,32%用户因兼容性问题放弃购买小米AIoT设备)。

六、未来展望:向“AI+IoT”深度融合演进

小米AIoT战略的未来方向将围绕**“AI赋能IoT,IoT反哺AI”**展开:

  • AI深度渗透:将大模型融入所有AIoT设备,实现“场景理解”(如智能家电能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自动调整设置,如“夏天每天19点自动打开空调至26℃”);
  • 拓展企业级市场:推出“智能办公解决方案”(包含智能会议设备、考勤系统、办公家具),目标2026年企业级收入占比提升至10%;
  • 统一协议标准:推动“MIUI IoT”协议成为行业标准,实现不同品牌设备的联动(如小米手表控制华为空调),解决兼容性问题;
  • 汽车生态联动:小米汽车量产(2025年底)后,将成为AIoT生态的“移动节点”,实现“车-家”联动(如汽车感应到用户回家,自动打开家里的灯光、空调)。

结论

小米AIoT战略已从“规模扩张”进入“价值深化”阶段,通过财务表现(营收占比提升)、生态协同(场景联动)、研发投入(AI与芯片)构建了核心竞争力。尽管面临企业级市场渗透不足、芯片依赖等挑战,但凭借消费级设备的高渗透、性价比优势及生态协同效应,小米有望巩固其“全球消费级AIoT leader”地位。未来,随着“AI+IoT”深度融合及汽车生态的加入,小米AIoT业务有望成为集团长期增长的“第二曲线”。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