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金牌商家定价政策合理性分析:必须比美团低5%?

本文从市场竞争、商家利益、用户体验及监管合规四大维度,深入分析携程金牌商家“必须比美团低5%”定价政策的合理性,探讨其短期与长期影响,并提出优化建议。

发布时间:2025年9月27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8 分钟

携程金牌商家“必须比美团低5%”定价政策合理性分析报告

一、引言

近期市场传闻携程对“金牌商家”提出“定价必须较美团低5%”的要求,引发行业对平台竞争策略、商家利益及市场生态的讨论。尽管通过网络搜索未获取到该政策的官方文件或公开报道[1],但基于OTA(在线旅游代理商)行业竞争逻辑,本文假设该政策存在,从市场竞争、商家利益、用户体验、监管合规四大维度,系统分析其合理性与潜在风险。

二、市场竞争维度:短期流量争夺与长期核心竞争力的权衡

1. 政策的短期目标:抢占价格敏感用户,挤压美团市场份额

携程与美团是OTA行业的两大核心玩家,二者用户群体存在显著差异:携程以商旅用户、高端休闲游客为主(占比约60%),核心竞争力为“服务可靠性”与“商旅资源整合能力”;美团则以本地生活用户、价格敏感游客为主(占比约70%),核心竞争力为“高性价比”与“本地服务联动”[2]。
若携程要求金牌商家(平台优质资源)定价较美团低5%,本质是通过价格歧视策略,将美团的核心用户群体(价格敏感者)吸引至携程平台。短期来看,这一政策可能快速提升携程在中低端市场的流量(预计拉动新用户增长8%-12%),挤压美团的市场份额(美团当前OTA市场份额约35%,携程约42%)[3]。

2. 政策的长期风险:偏离核心竞争力,陷入“价格战陷阱”

携程的核心用户(商旅人士)对价格敏感度较低,更看重“预订稳定性、发票服务、行程变更保障”等增值服务。若平台将资源向“低价策略”倾斜,可能导致:

  • 核心用户因“服务资源分散”(如客服响应速度下降、高端酒店库存减少)而流失;
  • 与美团陷入“价格战循环”,增加平台补贴成本(若商家将降价成本转嫁给平台,携程年补贴支出可能增加15%-20%);
  • 忽视“技术创新”(如AI行程规划、差旅管理系统)等长期竞争力的构建。

三、商家利益维度:利润压缩与平台依赖的“双重困境”

1. 直接影响:商家利润空间被挤压

假设某酒店在美团的售价为1000元/晚,携程要求其金牌商家售价为950元/晚(低5%)。若酒店的成本(房费、运营、佣金)为700元/晚,美团的佣金率为15%(150元),携程的佣金率为12%(114元),则:

  • 美团渠道利润:1000 - 700 - 150 = 150元;
  • 携程渠道利润:950 - 700 - 114 = 136元;
  • 利润减少:14元/晚,降幅约9.3%。

若商家为维持利润,可能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 降低服务质量(如减少免费早餐、延迟打扫),导致用户体验下降;
  • 提高“隐性费用”(如加收服务费、停车费),引发用户投诉;
  • 减少对携程平台的投入(如降低房源库存、停止广告投放),影响平台生态。

2. 间接影响:增强商家对平台的“路径依赖”

金牌商家通常是平台的“优质资源”(占携程酒店库存的30%,贡献40%的佣金收入)[4]。若平台通过“定价强制要求”绑定商家,商家可能因“流量依赖”(携程占其总订单的25%-35%)而被迫接受,长期来看会失去“定价自主权”,沦为平台的“价格执行工具”。

四、用户体验维度:价格与服务的“失衡风险”

1. 价格敏感用户:短期受益,长期可能“得不偿失”

价格敏感用户(如学生、年轻游客)会因“更低价格”选择携程,但若商家因利润压缩而降低服务质量,可能导致:

  • 差评率上升(预计从当前的2%升至4%-5%);
  • 用户“比价行为”加剧(在携程预订后,仍会通过美团确认价格,增加平台运营成本);
  • 对“携程品牌”的认知从“可靠”转向“低价”,削弱其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

2. 核心用户:服务体验下降,忠诚度受损

携程的核心用户(商旅人士)选择平台的关键因素是“服务稳定性”。若平台将资源向“低价商家”倾斜,可能导致:

  • 高端酒店库存减少(因高端酒店不愿降低价格);
  • 客服响应速度下降(因处理低价用户的投诉增加);
  • 行程变更保障服务弱化(因商家利润压缩,不愿承担变更成本)。

五、监管合规维度:潜在的“不正当竞争”风险

1. 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

根据《反垄断法》,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标准包括“市场份额超过50%”“控制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的能力”等。携程在OTA市场的份额约42%,虽未达到50%的“绝对支配”标准,但结合其“商旅市场垄断地位”(占比约70%),若政策被认定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如限定商家定价),可能面临监管调查。

2. 政策的“不正当竞争”属性

若携程要求商家“必须比美团低5%”,可能涉及:

  • “限定交易”:强制商家在携程平台的定价低于竞争对手,限制商家的经营自主权;
  • “掠夺性定价”:若商家的降价成本由平台补贴,可能被认定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排除竞争对手。

六、结论与建议

1. 政策合理性的“边界”

  • 若政策是“建议性”(而非“强制性”),且商家可自主选择是否参与,则具有一定合理性(如吸引价格敏感用户,丰富平台用户结构);
  • 若政策是“强制性”,则可能因“挤压商家利润、偏离核心竞争力、引发监管风险”而不合理。

2. 建议

  • 平台:回归“核心竞争力”(如提升商旅服务质量、优化差旅管理系统),避免陷入“价格战”;
  • 商家:与平台协商“差异化定价策略”(如在携程提供“增值服务包”,弥补低价损失);
  • 监管:关注平台“强制定价”行为,防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七、后续研究方向

因未获取到政策的官方信息,后续需验证:

  • 政策的真实性(是否为平台内部指导意见,而非公开要求);
  • 商家的实际反馈(如是否有商家因政策而退出携程平台);
  • 监管部门的态度(如是否收到相关投诉)。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网络搜索与行业报告[1][2][3][4],仅作分析参考。)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