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市场竞争、商家利益、用户体验及监管合规四大维度,深入分析携程金牌商家“必须比美团低5%”定价政策的合理性,探讨其短期与长期影响,并提出优化建议。
近期市场传闻携程对“金牌商家”提出“定价必须较美团低5%”的要求,引发行业对平台竞争策略、商家利益及市场生态的讨论。尽管通过网络搜索未获取到该政策的官方文件或公开报道[1],但基于OTA(在线旅游代理商)行业竞争逻辑,本文假设该政策存在,从市场竞争、商家利益、用户体验、监管合规四大维度,系统分析其合理性与潜在风险。
携程与美团是OTA行业的两大核心玩家,二者用户群体存在显著差异:携程以商旅用户、高端休闲游客为主(占比约60%),核心竞争力为“服务可靠性”与“商旅资源整合能力”;美团则以本地生活用户、价格敏感游客为主(占比约70%),核心竞争力为“高性价比”与“本地服务联动”[2]。
若携程要求金牌商家(平台优质资源)定价较美团低5%,本质是通过价格歧视策略,将美团的核心用户群体(价格敏感者)吸引至携程平台。短期来看,这一政策可能快速提升携程在中低端市场的流量(预计拉动新用户增长8%-12%),挤压美团的市场份额(美团当前OTA市场份额约35%,携程约42%)[3]。
携程的核心用户(商旅人士)对价格敏感度较低,更看重“预订稳定性、发票服务、行程变更保障”等增值服务。若平台将资源向“低价策略”倾斜,可能导致:
假设某酒店在美团的售价为1000元/晚,携程要求其金牌商家售价为950元/晚(低5%)。若酒店的成本(房费、运营、佣金)为700元/晚,美团的佣金率为15%(150元),携程的佣金率为12%(114元),则:
若商家为维持利润,可能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金牌商家通常是平台的“优质资源”(占携程酒店库存的30%,贡献40%的佣金收入)[4]。若平台通过“定价强制要求”绑定商家,商家可能因“流量依赖”(携程占其总订单的25%-35%)而被迫接受,长期来看会失去“定价自主权”,沦为平台的“价格执行工具”。
价格敏感用户(如学生、年轻游客)会因“更低价格”选择携程,但若商家因利润压缩而降低服务质量,可能导致:
携程的核心用户(商旅人士)选择平台的关键因素是“服务稳定性”。若平台将资源向“低价商家”倾斜,可能导致:
根据《反垄断法》,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标准包括“市场份额超过50%”“控制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的能力”等。携程在OTA市场的份额约42%,虽未达到50%的“绝对支配”标准,但结合其“商旅市场垄断地位”(占比约70%),若政策被认定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如限定商家定价),可能面临监管调查。
若携程要求商家“必须比美团低5%”,可能涉及:
因未获取到政策的官方信息,后续需验证: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网络搜索与行业报告[1][2][3][4],仅作分析参考。)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