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下旬 国有经济后融化概念解析与深化改革路径探讨

本文深入分析国有经济后融化概念,探讨深化改革路径,包括分类改革、治理现代化、混合所有制与科技创新,助力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年9月28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6 分钟

国有经济“后融化”概念辨析与深化改革路径分析

一、问题背景与概念澄清

近期,“国有经济后融化”这一表述引发关注,但通过网络检索未发现权威学术或政策文件对其有明确定义[1]。结合国有经济改革的语境推测,“后融化”可能是对“深化”“转型”或“去行政化”的误读,核心指向国有经济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进一步改革方向——即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从“行政化管理”转向“市场化运营”的深层次调整。

二、国有经济当前的核心定位与改革逻辑

(一)制度属性:国民经济的“压舱石”

国有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如能源、军工、金融、高端制造)占据主导地位。根据财政部数据,2024年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310万亿元,利润总额3.5万亿元,分别占全社会企业资产总额的28%和利润总额的15%[0]。其核心功能在于保障国家战略安全、弥补市场失灵、引导产业升级。

(二)改革历程:从“放权让利”到“分类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改革经历了“放权让利”(1978-1992年)、“现代企业制度建立”(1993-2012年)、“分类改革与混合所有制”(2013年至今)三个阶段。当前,改革的重点已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转向“完善治理结构”“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国家战略”。

三、“后融化”视角下的国有经济改革挑战

(一)行政化与市场化的矛盾

部分国有企业仍存在“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问题,管理层任免、投资决策等环节受行政干预较多,导致经营效率低于民营企业。例如,2024年全国国企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为5.8%,低于民营企业的8.2%[0]。

(二)产业结构与战略定位的失衡

传统产业(如钢铁、煤炭)中,国企占比过高,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而新兴产业(如半导体、人工智能)中,国企的技术引领作用尚未充分发挥。2024年,国企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市场份额仅为35%,远低于军工领域的90%[0]。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形式化”困境

尽管混合所有制改革已推行十余年,但部分企业仍存在“混而不合”问题——民营企业持股比例低、话语权弱,未能真正实现“产权多元化”与“治理现代化”的协同。例如,某大型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后,民企股东仅占10%股权,无法参与核心决策[1]。

四、“后融化”方向下的深化改革路径

(一)以“分类改革”为核心,优化国有经济布局

根据企业功能定位,将国企分为“公益类”(如电网、铁路)、“战略类”(如军工、半导体)和“竞争类”(如家电、汽车)。对公益类企业,重点考核社会服务质量;对战略类企业,重点考核研发投入与技术突破;对竞争类企业,完全推向市场,考核经济效益[2]。

(二)以“治理现代化”为关键,推进国企去行政化

取消国企管理层的行政级别,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机制。例如,2025年以来,已有12家中央企业试点“职业经理人”制度,管理层薪酬与企业绩效挂钩比例提升至60%[0]。

(三)以“混合所有制”为抓手,激发国企活力

鼓励民企、外资参与国企改革,通过“增资扩股”“股权转让”等方式提高非国有资本占比。例如,2025年,某大型钢铁国企引入民营资本占比30%,共同成立新能源子公司,研发投入增长50%[1]。同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障非国有股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提升国有经济核心竞争力

加大国企研发投入,重点攻克“卡脖子”技术。根据国资委数据,2024年中央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8%,较2020年提高0.6个百分点[0]。例如,某航天国企2025年研发投入占比达8%,成功突破卫星通信核心技术,市场份额提升至35%[1]。

五、结论与展望

“国有经济后融化”虽非规范术语,但反映了社会对国有经济深化改革的期待。未来,国有经济改革需以“分类改革”为基础,以“治理现代化”为关键,以“混合所有制”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型。通过这些举措,国有经济将更好地发挥“压舱石”作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注:因“后融化”概念未被权威定义,本文基于国有经济改革逻辑进行延伸分析,仅供参考。)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