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入分析全球与中国资产证券化(ABS)市场现状,包括信贷ABS、企业ABS与ABN的规模与增长,解读监管政策与典型案例,揭示基础资产信用风险,并预测绿色ABS、数字资产ABS等未来趋势。
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 ABS)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稳定未来现金流的基础资产(如应收账款、信贷资产、租赁债权等),通过结构化设计(如设立特殊目的载体SPV、分层增信)转化为可在金融市场交易的证券的过程。其核心逻辑是**“现金流重组”**:通过剥离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将其转化为标准化金融产品,实现资产流动性提升、风险分散及融资成本降低的目标。
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创新工具,ABS自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诞生以来,已成为全球金融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在中国,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推进,ABS市场自2014年重启以来快速增长,成为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重要融资渠道。
全球ABS市场规模持续扩张,2023年全球ABS发行规模约为3.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8%),其中美国占比约60%(主要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信用卡ABS),欧洲占比约25%(以汽车贷款和中小企业信贷ABS为主),亚洲(尤其是中国、印度)增长最快(2023年亚洲ABS发行规模同比增长12%)。
中国ABS市场自2014年《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出台后进入快速发展期,2023年发行规模约2.5万亿元(同比增长10%),主要分为三大类:
2024-2025年,中国ABS市场预计保持15%左右的增速,主要驱动因素包括:企业融资需求增加(尤其是中小企业通过供应链ABS降低融资成本)、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压力(信贷ABS成为不良资产出表的重要工具)、绿色金融政策支持(绿色ABS规模快速增长)。
中国ABS市场实行**“分业监管”**框架:
2023年以来,监管政策逐步完善:
京东白条2023年发行的“京东金融2023年第1期供应链ABS”,基础资产为京东平台商家的应收账款,发行规模50亿元,优先档利率3.8%(低于同期企业债利率约1个百分点)。该产品通过分层增信(优先档占80%、夹层占15%、次级占5%)和京东集团担保,实现了AAA级信用评级,吸引了银行、保险等机构投资者参与。
2023年,某头部地产企业发行的“XX地产2022年第3期应收账款ABS”违约,发行规模30亿元,基础资产为该企业旗下项目的购房尾款。违约原因包括:
该案例暴露了ABS市场的核心风险——基础资产信用风险,提醒投资者需重点关注基础资产的真实性、现金流稳定性及增信措施的有效性。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绿色ABS(如风电、光伏项目收益权ABS、绿色供应链ABS)将成为市场热点。2023年中国绿色ABS发行规模约3000亿元(同比增长25%),预计2025年将突破5000亿元(占比提升至20%)。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据资产(如数据中心收益权、人工智能算法使用权)、数字供应链(如区块链溯源的应收账款)将成为新的基础资产类别。2024年,上海数据交易所推出“数据资产ABS试点”,首批项目包括某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行为数据收益权ABS,发行规模10亿元。
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广泛应用于ABS流程:
资产证券化作为“连接实体与金融”的重要工具,在提升资产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未来,中国ABS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但需警惕基础资产信用风险、监管政策变化等因素。投资者应重点关注:
对于企业而言,ABS是优化资产负债表、拓展融资渠道的重要选择,但需严格遵守监管要求,确保基础资产的合规性与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注:报告中2023年数据来源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央行公开报告;2024-2025年预测数据来源于中信证券、国泰君安等券商研报。)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