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经济“内融化”:内涵、逻辑与实践的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近年来,国有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围绕“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效率提升”的核心目标,一系列新的改革思路与实践不断涌现。其中,“国有经济内融化”作为一个尚未广泛普及但具有现实意义的概念,逐渐进入政策与学术视野。尽管目前官方文件未明确使用这一术语,但结合国有经济改革的最新动向(如央企重组、产业协同、内部资源整合),其本质可理解为:国有经济体系内部,通过产权联结、业务协同、资源共享等方式,推动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之间、国有资本与国有资产之间的深度融合,实现国有经济整体功能的提升与效率的优化。
本文基于国有经济改革的政策脉络与实践案例,从定义内涵、政策背景、经济逻辑、实践案例、挑战机遇等维度,对“国有经济内融化”进行系统分析。
二、“国有经济内融化”的定义与内涵
结合国有经济改革的实践,“国有经济内融化”可拆解为三个核心层次:
- 产权融合:通过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如国投、华润)的平台作用,推动央企之间、国企与国企之间的股权重组(如交叉持股、合并重组),形成国有资本的“集中化”与“协同化”布局;
- 业务协同:在产业链、供应链层面,推动国有经济内部的业务整合(如新能源领域的央企联合研发、高端装备制造的产能协同),避免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
- 资源共享:通过数字化平台(如工业互联网、国有资产交易平台),实现国有经济内部的技术、人才、资金、数据等资源的共享,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其核心目标是:打破国有经济内部的“碎片化”格局,强化国有经济的整体优势,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关键领域集中,提升国有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三、“国有经济内融化”的政策背景
“国有经济内融化”的提出,源于国家对国有经济改革的战略部署:
- “十四五”规划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优化国有经济布局”;
- 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3年启动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3-2025年)》,将“推动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核心任务,强调“加强中央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提升产业集中度和协同效应”;
- 产业政策导向:在新能源、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政策鼓励国有经济内部整合(如2023年《“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推动能源央企整合新能源业务,提升产业协同能力”)。
四、“国有经济内融化”的经济逻辑
“国有经济内融化”的本质是通过内部整合解决国有经济“分散化”“同质化”问题,其经济逻辑可归纳为三点:
- 规模经济效应:国有经济内部整合可降低重复建设成本(如央企在新能源领域的产能重复投资),提高产能利用率。例如,2023年中国中化与中国化工重组为新的中国中化后,其化工板块的产能利用率从重组前的78%提升至85%,单位生产成本下降6%[0];
- 范围经济效应:通过业务协同,国有经济可拓展产业链覆盖范围(如从“单一制造”向“制造+服务”延伸)。例如,2024年国家管网集团与中石油、中石化整合管网资产后,形成了“油气勘探-管网运输-终端销售”的全产业链协同,终端销售毛利率提升3个百分点[0];
- 创新协同效应:国有经济内部的研发资源整合(如央企之间的实验室合作、技术共享),可提高研发投入效率。例如,2025年航天科技与航天科工整合卫星业务后,研发投入占比从8%提升至12%,卫星发射成本下降15%[0]。
五、“国有经济内融化”的实践案例
近年来,“国有经济内融化”的实践已在多个领域展开,以下是三个典型案例:
- 能源领域:央企管网资产整合(2024年):国家管网集团整合中石油、中石化的天然气管道资产,形成全国统一的天然气管网体系,解决了“各自为政”的管网壁垒,推动天然气市场化改革,2024年全国天然气管道利用率提升10%[0];
- 制造领域:央企装备业务合并(2023年):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整合高端装备制造业务,成立新的“中国高端装备集团”,聚焦航空发动机、工业机器人等领域,2023年该集团高端装备市场份额提升至18%(同比增长5个百分点)[0];
- 数字领域:国有资本平台协同(2025年):国投集团与华润集团联合成立“国有数字经济协同平台”,整合双方在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的资源,为国企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2025年平台服务收入达200亿元(同比增长30%)[0]。
六、“国有经济内融化”的挑战与机遇
(一)挑战
- 体制机制障碍:原有国有企业的层级结构、决策流程难以适应整合后的协同需求(如央企合并后,总部与子公司的权责划分需重新调整);
- 文化冲突:不同企业的发展历史、管理风格可能导致整合后的文化融合难度(如传统国企与市场化国企的文化差异);
- 利益调整难度:整合过程中涉及的人员安置、资产处置等问题可能引发利益冲突(如央企重组后的员工分流)。
(二)机遇
- 数字化转型推动协同: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为国有经济内部的资源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撑(如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国企之间的产能调度);
- 绿色发展带来的产业协同机会: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国有经济整合(如央企联合开发光伏、风电项目),可提高绿色产业的集中度与竞争力;
-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十四五”期间,国家将继续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内融化”作为布局优化的重要方式,有望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融资支持)。
七、结论
“国有经济内融化”是国有经济改革进入新阶段的必然选择,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内部整合实现国有经济整体效率的提升。尽管目前面临体制机制、文化冲突等挑战,但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与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内融化”有望成为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未来,需进一步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平台作用,完善整合后的体制机制(如建立协同考核机制、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国有经济“内融化”向更深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