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2025年中国贸易顺差收窄的核心成因,包括外需疲软、内需恢复、汇率波动及产业结构调整,并探讨其对经济增长、汇率、就业及政策的影响,提出优化出口结构、扩大内需等应对建议。
贸易顺差是一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的核心指标之一,其变化反映了内外需结构、产业竞争力及全球经济环境的综合影响。2025年以来,中国贸易顺差呈现持续收窄态势,引发市场对经济增长动力、汇率稳定性及产业升级的关注。本报告基于券商API数据[0]及公开研究[1],从现状特征、核心成因、经济影响及应对策略四大维度展开分析,揭示贸易顺差收窄的内在逻辑与未来趋势。
根据券商API最新数据[0],2025年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20.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3.2%;其中出口11.2万亿元(+2.1%),进口8.9万亿元(+4.5%);贸易顺差2.3万亿元,同比收窄14.7%(2024年同期为2.7万亿元)。从月度数据看,3月以来顺差逐月收窄,6月顺差较去年同期减少22%,为年内最大降幅(见图1,数据来源[0])。
贸易顺差收窄是外需疲软、内需恢复、汇率波动及产业结构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外需与产业结构是长期驱动因素,汇率与内需是短期催化因素。
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是出口增速下滑的主要外部因素。根据IMF2025年4月《世界经济展望》[1],全球经济增速预计为3.0%,较2024年下降0.5个百分点;其中美国(1.8%)、欧盟(1.2%)、日本(1.0%)等主要经济体增速均低于2024年。外需收缩导致中国对美、欧、日出口同比分别下降3.5%、2.8%、1.9%(2025年上半年数据[0])。例如,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45%)对欧盟出口同比下降4.2%,成为出口下滑的主要拖累。
2025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恢复(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1%[0]),内需扩大推动进口增长。其中,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是进口增加的核心动力:
2025年上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从1月的6.95升至6月的6.72,累计升值3.3%([0])。人民币升值导致中国出口商品的美元价格上升,降低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例如,纺织服装出口同比下降5.6%,其中对东南亚出口下降7.8%,部分订单转移至越南、孟加拉等成本更低的国家([1])。此外,汇率波动增加了出口企业的汇兑风险,部分企业减少了长期订单。
中国产业结构正在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东南亚、南亚等地区转移。2025年上半年,纺织、服装、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同比下降4.1%,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24年的15.2%降至13.8%([0])。而高端制造产品如新能源汽车、光伏设备出口增长较快,但占比仍较低(仅2.1%),尚未完全弥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缺口([0])。
贸易顺差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差收窄会拉低GDP增速。根据支出法GDP核算,净出口(出口-进口)对GDP的贡献率从2024年上半年的12.3%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5.1%([0])。假设贸易顺差收窄1万亿元,按照贸易乘数1.5计算([0]),将拉低GDP增速约0.3个百分点。此外,出口下滑会影响相关产业的生产和投资,如机电、纺织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7%([0])。
贸易顺差收窄会减少外汇储备的积累,从而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2025年上半年,中国外汇储备较年初减少1200亿美元,降至3.1万亿美元([0])。但如果顺差收窄是由出口下滑导致的,而非进口增加,可能会引发市场对中国经济基本面的担忧,导致人民币贬值压力上升。例如,6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度跌至6.75,较5月的6.68贬值1.0%([0]),反映了市场对出口下滑的担忧。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国就业的重要支撑,出口下滑会导致相关企业裁员或减少招聘。2025年上半年,东南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企业就业人数同比下降3.2%,其中中小企业就业人数下降5.1%([1])。此外,出口企业利润收缩也会影响员工收入,纺织行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8.9%([0]),导致部分员工工资增长放缓或出现失业。
贸易顺差收窄促使政策层面加大稳出口力度。2025年以来,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出口的政策,如提高部分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税率(从13%升至16%)、扩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范围(新增20个)、支持企业参加国际展会(补贴展位费)([0])。同时,扩内需政策继续发力,如提高居民收入、促进消费升级、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以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1])。
短期内,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人民币升值压力仍将存在,贸易顺差收窄的趋势可能持续。但长期来看,随着中国产业结构升级,高端制造产品出口占比提高,以及内需市场的不断扩大,贸易顺差可能会逐渐趋于稳定,甚至转为贸易平衡。例如,新能源汽车、光伏设备等高端产品出口增长有望弥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缺口,预计2025年全年新能源汽车出口额将达到300亿美元,同比增长40%([0])。
贸易顺差收窄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内部结构调整的因素。虽然短期内会对经济增长、就业等方面造成一定压力,但长期来看,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驱动型”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优化出口结构、扩大内需市场、稳定汇率水平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中国可以应对贸易顺差收窄带来的挑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