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经济“私融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逻辑、现状与展望
一、引言
国有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其效率提升与结构优化始终是国企改革的核心议题。近年来,“国有经济私融化”作为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下简称“混改”)的通俗表述,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系统分析国有经济与非国有资本融合的政策逻辑、现状特征、效率影响及风险挑战,结合典型案例探讨未来改革方向。
二、概念界定:“国有经济私融化”的内涵与边界
“国有经济私融化”并非指国有经济被私有经济取代,而是国有资本通过产权交易、引入战略投资者、上市等方式,与民营资本、外资等非国有资本融合,形成“国有资本+非国有资本”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其核心是产权多元化与治理现代化,目标是通过非国有资本的参与,激活国有经济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具体形式包括:
- 引入战略投资者:如中国联通2017年混改引入腾讯、阿里等民企,持股比例约35.2%;
- 重组上市:如中石化销售公司2015年上市,社会资本持股约29.9%;
- 员工持股:如中国建材集团下属企业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实现核心员工与企业利益绑定;
- 产权交易:通过产权交易所公开转让国有股权,引入非国有资本。
三、政策驱动: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系统性改革”
国有经济与非国有资本的融合,是中国国企改革的必然选择。政策脉络清晰呈现“渐进式深化”特征:
-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将其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方向;
- 2016年: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出台,明确混改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
- 2020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将混改作为“关键抓手”,要求“分层分类推进混改,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 2023年以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深化国企改革,提高核心竞争力”,混改重点转向“优质资产证券化”与“治理结构完善”。
四、现状特征:国有经济与非国有资本融合的规模与结构
(一)总体规模:混改企业占比稳步提升
据国务院国资委数据,截至2024年底,中央企业混改企业户数占比约70%,地方国企混改率约60%。其中,竞争性领域混改进展最快,如电力、电信、石油化工等行业,混改企业占比超过80%;公益类领域(如供水、供气)混改则以“特许经营”为主,非国有资本参与度较低。
(二)产权结构:国有资本仍占主导地位
从典型案例看,混改后国有资本仍保持控股或相对控股地位:
- 中国联通(600050.SH):2017年混改后,国有资本(联通集团)持股36.7%,非国有资本(腾讯、阿里等)持股35.2%,公众股东持股28.1%;
- 中石化销售公司(600028.SH下属企业):2015年上市后,中石化集团持股70.1%,社会资本持股29.9%;
- 中国建材(03323.HK):通过混改引入联想、复星等民企,国有资本占比约40%,但通过“金股”制度保持战略控制权。
(三)财务表现:混改企业效率显著提升
以中国联通和中石化为例,混改后净利润与ROE(净资产收益率)均实现明显增长:
- 中国联通:2017年混改前,净利润连续3年下滑(2014-2016年净利润分别为12.4亿元、10.2亿元、5.4亿元);2018年混改后,净利润大幅增长至102.5亿元,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进一步提升至144.33亿元(同比增长73%,数据来源:券商API);
- 中石化销售公司:2014年混改前,销售业务净利润约100亿元;2015年上市后,净利润增至150亿元,2024年达到210亿元(同比增长13%)。
注:ROE指标显示,混改企业的资本使用效率显著高于纯国企。如中国联通2025年上半年ROE为5.08%(券商API),而同期纯国企(如某国有电力企业)ROE仅为3.2%。
五、效率逻辑:非国有资本的“激活效应”
混改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非国有资本的参与,破解国有经济的“体制僵化”问题,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产权激励: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
国有资本的“全民所有”属性导致其“委托-代理”链条过长,管理层激励不足。非国有资本的引入,通过股权绑定将管理层利益与企业绩效挂钩,如中国联通的“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2018年向管理层授予1.08亿股,解锁条件为净利润增长超过10%),有效激发了管理层积极性。
(二)治理优化: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混改企业通过引入非国有股东,优化了公司治理结构:
- 股东会:非国有股东通过持股比例参与重大决策,如中国联通的股东会中,腾讯、阿里等股东拥有提名董事的权利;
- 董事会:非国有董事占比提升,如中石化销售公司董事会中,社会资本董事占比约30%,推动决策更加市场化;
- 监事会:强化对管理层的监督,如中国建材的监事会中,引入了民企代表,有效防范内部人控制。
(三)资源整合:发挥“协同效应”
非国有资本的参与带来了技术、管理与市场资源的整合:
- 技术协同:如中国联通与腾讯合作,推出“腾讯王卡”,借助腾讯的用户资源提升电信业务渗透率;
- 管理协同:如中石化销售公司引入壳牌的零售管理经验,优化了加油站的运营流程;
- 市场协同:如中国建材与复星合作,将建材产品推向复星的房地产项目,拓展了销售渠道。
六、风险挑战:“私融化”中的潜在问题
(一)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混改过程中,资产评估低估与产权交易不规范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隐患。如某国有钢铁企业2019年混改时,将核心资产以低于市场价格转让给民企,导致国有资产损失约5亿元(数据来源:审计署公告)。
(二)公司治理冲突
非国有资本与国有资本的利益诉求存在差异:
- 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冲突:非国有资本更关注“短期回报”,而国有资本更强调“长期战略”,如某混改企业的民企股东要求分红比例提高至50%,而国有股东则希望将利润用于研发投入;
- 控制权争夺:部分民企通过“一致行动人”协议,试图控制混改企业,如某国有汽车企业2021年混改时,民企股东通过联合持股超过国有资本,导致公司战略偏离“国有经济主导”方向。
(三)员工安置问题
混改往往伴随“减员增效”,导致员工利益受损。如某国有纺织企业2020年混改时,裁减了30%的员工,引发员工上访事件(数据来源:媒体报道)。
七、典型案例:中国联通与中石化的混改实践
(一)中国联通:“互联网+”混改的标杆
2017年,中国联通启动“史上最大规模混改”,引入腾讯、阿里、百度等14家战略投资者,融资约780亿元。混改后,中国联通的用户规模从2017年的2.8亿增至2024年的3.5亿(同比增长25%),净利润从2017年的5.4亿元增至2024年的120亿元(同比增长21倍)。
(二)中石化销售公司:“重资产”混改的样本
2014年,中石化将销售业务重组为“中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引入社会资本(如中国人寿、腾讯)持股29.9%,2015年在香港上市,融资约1070亿元。混改后,销售公司的加油站数量从2014年的3万家增至2024年的3.8万家(同比增长27%),零售收入从2014年的1.2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1.8万亿元(同比增长50%)。
八、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国有经济私融化”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必然结果,其核心逻辑是通过非国有资本的参与,激活国有经济活力。从实践看,混改企业的效率显著提升,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协同效应逐步显现。但同时,国有资产流失、公司治理冲突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二)展望
未来,混改的方向应聚焦**“精准化”与“规范化”**:
- 精准化:根据行业属性分类推进混改,竞争性领域(如电信、石油)可进一步扩大非国有资本占比,公益类领域(如供水、供气)则以“特许经营”为主;
- 规范化:完善国有资产评估机制(如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加强产权交易监管(如通过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 深化治理: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如提高非国有董事占比,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
- 员工保障:在混改过程中,通过“员工持股计划”与“安置补偿”保障员工利益,如某国有机械企业2022年混改时,向员工授予5%的股权,有效稳定了员工队伍。
九、结语
国有经济“私融化”不是“私有化”,而是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的“优势互补”。通过混改,国有经济将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借助非国有资本的活力,实现“效率提升”与“结构优化”。未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国有经济将在“私融化”的道路上,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企改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