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指标分析报告显示,GDP同比增长6.1%,CPI同比上涨2.3%,贸易顺差扩大至3.5万亿元。报告涵盖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及货币政策等核心维度。
宏观经济指标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核心晴雨表,涵盖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及就业等核心维度。2025年以来,中国经济在稳增长、促转型的政策框架下,呈现“恢复性增长、结构优化、风险可控”的特征。本文基于2025年第二季度及8月最新宏观经济数据,从五大核心维度展开分析,揭示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与未来趋势。
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6.1%(按不变价格计算),较第一季度的5.8%回升0.3个百分点,连续两个季度实现加速增长。分产业看:
从需求端看,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第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2%,占GDP比重达55.6%;投资增速回升至5.8%,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6.8%(主要受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领域带动),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2%(聚焦新型基建如5G、人工智能);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2.3%,较第一季度提高3.5个百分点。
2025年8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5%,连续3个月位于荣枯线(50%)以上,较7月微升0.1个百分点,显示工业生产继续恢复。分项指数中,新订单指数为51.2%,较7月上升0.3个百分点,表明市场需求持续改善;生产指数为51.8%,保持稳定,反映企业生产积极性提高;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9%,较7月下降0.2个百分点,说明企业对未来需求预期谨慎乐观。
非制造业PMI为54.3%,较7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12个月位于扩张区间,其中服务业PMI为53.8%(主要受旅游、餐饮等接触性消费恢复带动),建筑业PMI为57.1%(受益于基础设施投资加速)。两大PMI指数共同印证,中国经济已从疫情后恢复阶段进入稳定扩张阶段。
2025年8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3%,较7月上升0.2个百分点,创2024年10月以来新高。其中:
**核心CPI(扣除食品和能源)**同比上涨1.5%,较7月持平,说明通胀压力主要来自食品领域,整体处于可控范围。
2025年8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1.8%,较7月上升0.3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回升。主要驱动因素包括:
PPI回升有助于改善工业企业利润,2025年1-8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6%,较1-7月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利润增长7.2%,创2024年以来新高。
2025年1-8月,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28.1万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
贸易顺差达3.5万亿元,同比扩大12.7%,主要因出口增速快于进口增速,且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强劲:对东盟出口增长12.1%(占出口总额15.6%,成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对非洲出口增长10.8%,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增长9.6%,均高于整体出口增速。
国际收支平衡表显示,经常账户顺差占GDP比重为1.8%(1-6月数据),保持在合理区间(2%以内),说明中国经济对外依赖度逐步降低,内部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增强。
2025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坚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通过“精准滴灌”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和新兴产业。主要操作包括:
2025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呈现“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的良好态势: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仍复杂多变(如全球通胀压力、贸易保护主义),但内部支撑因素不断增强:消费升级、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等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预计2025年全年GDP增速将达到6.0%左右,CPI同比涨幅控制在2.5%以内,贸易顺差保持在3.8万亿元左右。
政策层面,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如增加民生支出、扩大有效投资)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新兴产业),同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实现长期稳定增长。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券商API及网络搜索,均为2025年截至8月的最新数据。)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