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国有经济“相对弱化”现象:总量占比变化、行业结构调整及效率提升,揭示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国有与非公有制经济的互补发展格局。
近期,“国有经济弱融化”这一表述引发关注。结合中国经济体制特征及改革进程,此处“弱融化”更合理的解读应为国有经济在部分领域的“相对弱化”——即其在国民经济中的绝对占比趋于稳定,但相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或在竞争性领域的市场份额逐步收缩,而在战略性、基础性领域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这种“结构性变化”并非国有经济的“消融”,而是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型的必然结果。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0],2020-2024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简称“国企”)资产总额从218.3万亿元增长至259.6万亿元,年均增速约4.5%;而同期私营企业资产总额从120.9万亿元增长至168.7万亿元,年均增速约8.8%。国企资产总额占全社会企业资产总额的比重从64.2%降至60.5%,呈现“绝对规模扩张、相对占比下降”的特征。
从增加值贡献看,2024年国企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23%(2020年为25%),而私营企业占比从38%升至42%[0]。这种变化并非国有经济“弱化”,而是非公有制经济活力释放的结果,符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求。
国有经济的“相对弱化”主要体现在竞争性领域的有序退出。例如:
但在战略性、基础性领域,国有经济的“强化”特征更为明显:
国有经济的“相对弱化”并未伴随效率的下降。相反,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国企的运营效率显著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重心从“强调国有经济的绝对主导”转向“发挥国有经济的战略支撑作用”,鼓励国企在“卡脖子”领域集中资源,而在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为非公有制经济腾出空间。
中国经济已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引领、创新驱动”,非公有制经济在消费升级(如电商、餐饮)、科技创新(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灵活性优势更加突出。国企则聚焦于“重资产、长周期”的战略性领域(如能源、基建),二者形成“互补性发展”格局。
随着《反垄断法》《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实施,国企的“行政性垄断”逐步被打破。例如,在电信行业,民营资本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进入(如中国联通引入腾讯、阿里);在金融领域,民营银行(如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的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1.2%升至2024年的3.5%[0]。
国有经济的“相对弱化”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其核心逻辑是:国有经济从“全面覆盖”转向“重点聚焦”,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提升”,从“行政主导”转向“市场引导”。这种变化并非“弱化”,而是“优化”——国有经济在战略性领域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在竞争性领域的效率进一步提升,与非公有制经济形成“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格局。
展望未来,国有经济的“相对弱化”将继续深化,但“战略支撑作用”不会动摇。随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如国企引入民营资本、员工持股),国有经济的“活力”与“控制力”将实现更好平衡,为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提供坚实保障。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