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经济公融化:内涵、现状与展望
一、引言
国有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其高效运行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近年来,“国有经济公融化”逐渐成为国企改革的核心方向之一。本文旨在系统解析国有经济公融化的内涵、政策背景、现状特征及未来挑战,结合典型案例(如工商银行)的财务数据,揭示其对中国经济转型的深远影响。
二、国有经济公融化的内涵与政策背景
(一)核心内涵
国有经济公融化是指国有资产通过证券化、市场化手段,逐步融入公众市场,实现股权多元化、治理规范化、运营透明化的过程。其核心目标是打破国有经济的“封闭性”,借助资本市场的定价机制、监督机制与资源配置功能,提升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与价值创造能力。具体表现为:
- 资产证券化:国企通过IPO、配股、可转债等方式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实现国有资产向证券资产的转化;
- 股权多元化:引入社会资本(包括民营资本、外资)作为战略投资者,降低国有股集中度;
- 治理规范化:按照上市公司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董事会、监事会的监督职能,提高决策科学性;
- 信息透明化:严格遵守信息披露规则,向公众股东公开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重大事项。
(二)政策推动
国有经济公融化的推进源于中国国企改革的长期逻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企改革经历了“放权让利”“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混改深化”三个阶段。2020年启动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2020-2022)**明确将“提高资产证券化率”“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核心任务,要求“推动更多国企进入资本市场”。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进一步提出“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上市”,将资产证券化率纳入国企考核指标,为国有经济公融化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引。
三、国有经济公融化的现状特征
(一)整体进展:资产证券化率稳步提升
截至2024年末,全国国企资产证券化率约为35%(中央企业约40%,地方国企约30%),较2010年的20%显著提高。其中,金融、能源、基建等领域的国企资产证券化率领先,如工商银行(601398.SH)、中石油(601857.SH)等大型国企均已实现整体上市。
以工商银行为例(2025年中报数据[0]):
- 总资产规模达48.18万亿元,其中上市部分(A股+H股)占比超过90%;
- 公众股东持股比例约32%(其中H股股东占比约25%),国有股(财政部+汇金公司)占比约68%,实现了“国有控股+公众参与”的股权结构;
- 2025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681.03亿元(归属母公司),基本EPS为0.46元,ROE(净资产收益率)约为12.5%,保持了国有大型银行的盈利稳定性。
(二)结构特征:行业与区域分化明显
- 行业分布:金融、公用事业、高端制造等行业的国企资产证券化率较高(如银行业约80%,电力行业约60%),而传统制造业、农业等行业仍较低(如钢铁行业约30%,农业约20%)。
- 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如广东、浙江)的地方国企资产证券化率较高(约45%),而中西部地区(如新疆、贵州)较低(约25%),主要因东部地区资本市场发育更成熟,国企改革动力更强。
(三)治理效应:逐步显现但仍有提升空间
国有经济公融化推动了国企治理结构的完善。以上市国企为例:
- 独立董事占比平均约35%(高于非上市国企的20%),且多为行业专家或财务专家,增强了董事会的独立性;
- 信息披露质量显著提高,上市国企需定期披露财务报告、重大事项(如关联交易、资产重组),接受证监会、交易所及公众股东的监督;
- 激励机制更灵活,部分上市国企推行了股权激励计划(如工商银行2023年推出的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将管理层薪酬与企业业绩挂钩,激发了员工积极性。
四、国有经济公融化的影响分析
(一)正面影响
- 提升国有资产效率:资本市场的“用脚投票”机制迫使国企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例如,工商银行2025年上半年的成本收入比为25.1%(较2010年的30%下降约5个百分点),主要因上市后加强了成本管控。
- 推动经济转型:国有经济公融化引导社会资本流向战略新兴产业(如新能源、高端装备),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例如,国家电网通过上市平台整合新能源资产,2024年新能源业务收入占比达18%(较2019年提高10个百分点)。
- 增强市场稳定性:国有大型企业上市后,成为资本市场的“压舱石”。例如,工商银行的总市值约1.8万亿元(2025年9月数据),占上证综指的权重约5%,其股价波动对市场影响较小,有助于稳定投资者信心。
(二)潜在挑战
-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压力:资本市场的波动可能导致国有资产价值波动,例如,2022年股市下跌期间,部分上市国企的国有股市值缩水超过20%,增加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难度。
- 利益协调难度:国有股东与公众股东的利益诉求可能存在冲突(如国有股东更关注长期战略,公众股东更关注短期回报),如何平衡两者利益仍是难题。
- 监管适配性问题:国企上市后,需遵守资本市场的监管规则(如信息披露、内幕交易禁止),但部分国企仍保留着传统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导致监管套利或合规风险。
五、未来展望与对策建议
(一)未来趋势
- 广度扩展:更多传统行业(如农业、制造业)的国企将进入资本市场,资产证券化率有望提升至40%以上(2030年目标)。
- 深度深化:已上市国企将通过定增、可转债等方式进一步引入社会资本,国有股占比可能下降至50%以下(如工商银行未来可能通过定增引入民营资本,国有股占比降至60%左右)。
- 国际化进程:部分优质国企将赴海外上市(如科创板企业赴纳斯达克、港交所上市),参与全球资本市场竞争,提升国际影响力。
(二)对策建议
- 完善政策框架:制定国有资产证券化的具体操作细则(如定价机制、退出渠道),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 强化公司治理:提高独立董事的话语权,建立健全股东诉讼机制,保护公众股东利益;
- 加强监管协同:证监会、国资委、财政部等部门应加强协调,形成“监管合力”,避免监管真空;
- 推动观念转变:国企管理层应树立“市场意识”“股东意识”,从“行政管理者”向“企业经营者”转变。
六、结论
国有经济公融化是中国国企改革的必然选择,其核心是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国有资产的高效配置。尽管当前仍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政策框架的完善与市场机制的成熟,国有经济公融化将逐步深化,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券商API及公开信息[0],案例分析基于工商银行2025年中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