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统分析国有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政策框架、实践进展、当前挑战及未来展望,探讨如何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与资源配置效率。
国有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市场化改革始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议题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2020-2022)、“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3-2025)等一系列政策的推进,国有经济市场化水平显著提升,但“市场化不足”仍是制约其活力与效率的关键问题。本文从政策框架、实践进展、当前挑战及未来展望等维度,系统分析国有经济市场化改革的现状与趋势。
国有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政策演进可分为三个阶段:1. 1978-2002年的“放权让利”阶段,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方式,打破计划经济束缚;2. 2003-2012年的“现代企业制度”阶段,以国资委成立为标志,推动国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3. 2013年以来的“深化市场化”阶段,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出混合所有制改革、国企分类改革、职业经理人制度等关键举措。
2023年启动的“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明确将“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作为目标,重点推进“市场化经营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科技自立自强”等任务,进一步强化国有经济与市场的融合。
部分地方政府仍对国企的经营决策进行直接干预,例如指定项目投资、干预人事任免等,导致国企难以真正以市场主体身份参与竞争。例如,某地方国企因政府要求投资“政绩工程”,导致资金闲置、效益下滑;某央企下属企业因行政指令承担“社会责任”项目,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尽管国企在规模上占据优势,但在核心技术、产品创新、成本控制等方面与民营企业仍有差距。例如,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国企的市场份额虽高,但关键零部件仍依赖进口;在消费品领域,国企的品牌影响力与民营企业相比存在差距,例如某国有食品企业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主要原因是产品创新不足、营销手段落后。
国有资本仍集中在传统产业(如钢铁、煤炭、电力),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中的占比相对较低。例如,2024年,国有资本在传统产业中的占比约为60%,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占比仅为30%左右;部分国企存在“大而全”的问题,非核心业务占用了大量资源,例如某央企下属企业涉及房地产、金融、制造业等多个领域,导致主业不突出、效益低下。
进一步明确政府与国企的边界,政府应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监管”,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制定产业政策等方式引导国企发展。例如,推行“清单管理”,明确政府不得干预的国企经营事项;建立“国企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对国企决策的监督。
国企应集中资源发展核心业务,剥离非核心资产,提高资产运营效率。例如,某央企通过“瘦身健体”,剥离了房地产、酒店等非核心业务,集中精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例如,某国有汽车企业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池、电机、电控技术。
推动国有资本从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例如,通过“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如国投集团、中粮集团)整合国有资本,投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鼓励国企与民营企业合作,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民间资本,提升产业集中度与市场竞争力。
国有经济市场化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目标是使国企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提升核心竞争力与资源配置效率。尽管当前改革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政企不分”“市场竞争能力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挑战。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政企分开”、聚焦主业与创新驱动、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推动国有经济在市场化改革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注:本文部分案例来自公开资料,数据为近似值,具体以官方发布为准。)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