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东阿阿胶业绩增速放缓的原因,包括行业竞争加剧、产品结构单一、成本压力上升及营销效率下降等,并提出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研发效率等未来发展方向。
东阿阿胶(000423.SZ)作为华润集团大健康板块核心企业及阿胶行业龙头,近年来业绩经历了从高速增长到放缓的转变。根据财务数据显示:
从上述数据可见,2023-2024年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双轮驱动”(药品+健康消费品)战略的初期见效及市场份额提升,但2025年以来增速明显放缓,核心驱动力减弱。
阿胶行业作为中医药滋补品细分领域,市场规模已从快速扩张进入平稳期。据行业协会数据,2023年中国阿胶市场规模约150亿元,2024年约160亿元,增速降至6.7%(2021-2022年增速约15%)。
东阿阿胶作为行业龙头,2023年市场份额约26.7%(40亿元/150亿元),2024年提升至37.5%(60亿元/160亿元),但2025年上半年市场份额仅微升至38.1%(30.5亿元/80亿元,假设2025年上半年市场规模80亿元),增速明显放缓。主要竞争对手福胶集团2024年营收约50亿元(同比增长25%),2025年上半年营收约28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高于东阿阿胶,导致其市场份额受到挤压。
随着阿胶企业数量增加(如福胶、同仁堂、九芝堂等),行业竞争从“品牌竞争”转向“价格+渠道竞争”。福胶集团作为第二大龙头,其阿胶块价格比东阿阿胶低约10%(如2025年东阿阿胶块零售价约3000元/500g,福胶约2700元/500g),抢占了部分中低端市场。东阿阿胶为维持市场份额,被迫降低渠道折扣,导致毛利率从2023年的75%(假设)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73%(2025年中报营收30.5亿元,营业成本8.2亿元)。
东阿阿胶的产品结构以阿胶块为主(占比约60%),复方阿胶浆(占比约20%)、桃花姬(占比约15%)及其他产品(占比约5%)为辅。2025年上半年,阿胶块营收约18.3亿元(假设),同比增长仅2.2%(2024年上半年17.9亿元);复方阿胶浆营收约6.1亿元,同比增长3.3%;桃花姬营收约4.6亿元,同比增长9.5%。尽管桃花姬增速较快,但占比仍低(约15%),无法拉动整体业绩高速增长。
公司近年来加大研发投入(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7992万元,同比增长约14.2%),但新品推出周期长(如“皇家围场1619”男士滋补系列、“壮本”肉苁蓉品类),尚未形成规模化收入。此外,现有产品的功效创新不足(如阿胶块仍以“补血滋阴”为核心卖点),难以满足年轻消费者对“便捷性、功能性”的需求(如桃花姬的“即食阿胶”虽受欢迎,但竞争产品如燕之屋、小仙炖等抢占了部分市场)。
阿胶的核心原材料为驴皮(占生产成本约60%),其价格受养殖规模、政策等因素影响波动较大。2023年驴皮价格约300元/公斤,2024年上涨至350元/公斤,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上涨至380元/公斤(同比增长8.6%)。尽管公司通过提价转嫁成本(2024年阿胶块提价约10%),但提价幅度低于成本上涨幅度(2024年驴皮价格上涨16.7%),导致毛利率挤压。
2025年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达10.3亿元(占营收的33.8%),同比增长约14%(2024年上半年约9亿元)。销售费用主要用于品牌宣传(如赞助《中国中医药大会》)、线上直播营销及渠道拓展,但投入效率下降:2023年每1元销售费用带来5元营收(40亿元/8亿元),2024年降至4元(60亿元/15亿元),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2.96元(30.5亿元/10.3亿元)。此外,管理费用(2025年上半年1.85亿元)、财务费用(-3072万元,主要为利息收入)也呈上升趋势,挤压了净利润空间。
公司的销售渠道以线下药店、商超为主(占比约70%),线上渠道(天猫、京东、抖音)占比约30%。近年来,线下渠道受电商冲击(如抖音直播带货的“低价引流”),增长放缓(2025年上半年线下营收约21.4亿元,同比增长0.5%);线上渠道虽增长较快(2025年上半年营收约9.1亿元,同比增长5%),但占比仍低,且竞争激烈(如福胶、同仁堂的线上直播销量高于东阿阿胶)。
2024年以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加强对保健品虚假宣传的整治,公司“滋补国宝”的宣传语被要求整改(需提供更严格的功效验证数据),导致品牌影响力下降。此外,年轻消费者对“传统滋补品”的认知逐渐弱化(如Z世代更倾向于“轻滋补”产品,如胶原蛋白肽、维生素等),公司的品牌老化问题凸显。
东阿阿胶业绩增速放缓是行业竞争加剧、产品结构单一、成本压力、营销效率下降、政策监管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公司需通过以下方式应对:
尽管短期业绩增速放缓,但公司作为行业龙头,具备品牌、渠道、研发等核心优势,若能有效执行上述策略,有望实现业绩的稳步恢复。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