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入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2025年最新进展及未来路径,涵盖全球支付份额、外汇储备占比、离岸市场发展等核心指标,探讨驱动因素与挑战。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应对全球货币体系变革的重要战略选择。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的经济影响力与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长期不匹配——截至2024年底,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仅为3.09%(IMF COFER数据),远低于美元(58.46%)、欧元(19.07%)的份额。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不仅能降低中国企业的汇率风险、提升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更能为全球货币体系提供多元化选择,缓解“美元霸权”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地位稳步提升。根据SWIFT数据,2025年上半年人民币全球支付份额平均为3.6%,较2020年的1.9%增长近一倍,位居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前四位为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其中,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持续增长——2024年全年结算量达9.8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占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的18.2%。
人民币作为储备资产的吸引力逐步增强。IMF数据显示,2024年底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人民币资产规模达3210亿美元,占比3.09%,较2016年纳入SDR时的1.08%显著提升。其中,新兴市场国家(如巴西、俄罗斯、印度)增持人民币储备的意愿较强,2025年上半年巴西央行将人民币储备占比从2024年底的5%提升至7%。
离岸人民币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支撑。截至2025年6月末,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达8120亿元,较2024年底增长6.5%;离岸人民币债券(“点心债”)发行规模达1500亿元,同比增长18%。此外,伦敦、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的人民币业务也在扩张,2025年上半年伦敦人民币外汇交易量同比增长22%。
2025年以来,中国央行与多个国家扩大了货币互换规模。例如,3月与巴西央行续签1500亿元人民币/3000亿雷亚尔的互换协议;5月与阿联酋央行将互换规模从350亿元扩大至500亿元。截至2025年6月末,中国已与4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3.8万亿元人民币,为跨境贸易和投资提供了稳定的流动性支持。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设施”。2025年上半年,CIPS系统处理业务量达1200万笔,金额达350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和28%。此外,CIPS二期工程已完成升级,支持更多币种兑换和实时结算,进一步提升了跨境支付的效率和便利性。
人民币在大宗商品计价中的应用取得突破。2025年4月,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人民币计价的铁矿石期货期权,成为全球首个以人民币计价的铁矿石衍生品;5月,中国与沙特签署协议,部分原油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打破了美元对原油贸易的垄断。这些举措有助于提升人民币在大宗商品领域的计价权,推动人民币从“结算货币”向“计价货币”升级。
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动力。2024年中国GDP达18万亿美元,占全球的18.5%,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二;货物贸易总额达6.4万亿美元,占全球的14.2%。经济规模的扩大和贸易地位的提升,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一是扩大资本账户开放,2025年以来先后放宽了QFII/RQFII的投资限制,允许外资机构更多参与中国债券市场;二是支持离岸市场发展,通过人民币流动性安排(RMBLA)为离岸市场提供资金支持;三是推动金融产品创新,鼓励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股票等金融产品。
美元霸权的衰落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机遇。2024年美国国债规模达33万亿美元,占GDP的123%,财政可持续性受到质疑;美联储的加息周期导致新兴市场资本外流,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这些因素促使新兴市场国家寻求多元化的储备货币,人民币成为重要选择。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经济基本面、政策推动和国际环境的共同作用。截至2025年上半年,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全球支付、外汇储备和离岸市场等领域的地位逐步提升。但同时,人民币国际化也面临着资本账户开放滞后、计价功能薄弱等挑战。未来,中国应继续深化金融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人民币从“结算货币”向“计价货币”“储备货币”升级,为全球货币体系提供多元化选择。
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不仅是中国经济崛起的标志,更是全球货币体系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人民币有望在未来10-20年内成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之一,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