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2025年港股通扩容的潜在方向,包括中概股回归、新兴行业龙头及低估值蓝筹股,探讨其对南向资金、估值修复及行业结构的影响,为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
港股通作为连接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核心互联互通机制,其扩容进程始终是市场关注的焦点。2025年以来,市场对港股通扩容的预期持续升温,但截至目前(2025年9月),未获取到官方发布的最新扩容政策及新增标的名单[1]。本报告基于港股通历史运行逻辑、当前市场环境及现有标的特征,从政策背景、历史规律、潜在方向、市场影响四大维度展开分析,旨在为投资者理解港股通扩容的可能路径及影响提供参考。
港股通包括“沪港通-港股通”(2014年11月启动)和“深港通-港股通”(2016年12月启动),均采用“额度管理+标的筛选”模式。标的选择标准主要包括:
自2014年以来,港股通标的经历了多轮调整(见表1),核心逻辑是**“扩大覆盖范围+优化行业结构”**:
表1:港股通历史扩容情况(数据来源:港交所[0])
| 时间 | 标的数量(只) | 核心调整方向 |
|---|---|---|
| 2014年11月 | 268 | 初始标的(金融、地产为主) |
| 2018年4月 | 417 | 增加科技股 |
| 2021年12月 | 520 | 纳入中概股回归企业 |
| 2023年9月 | 612 | 扩大新兴行业(医疗、新能源) |
尽管2025年最新扩容政策尚未公布,但结合香港市场发展需求(如提升市场流动性、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内地资金配置需求(如分散风险、布局全球优质资产)及行业趋势(如AI、新能源、生物医药),潜在扩容方向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近年来,中概股回归港股成为趋势(如理想汽车-W、小鹏汽车-W、哔哩哔哩-SW),但部分企业因市值或流动性暂时未达标未纳入港股通。例如,理想汽车-W(02015.HK)2021年8月在港股上市,当前市值约3000亿港元(截至2025年9月),日均成交额约20亿港元,符合港股通标的标准[2]。若2025年扩容,此类企业有望成为核心新增标的。
香港市场近年来积极培育新兴行业(如AI、生物医药、新能源),部分龙头企业未纳入港股通。例如,京东健康(06618.HK)作为医疗健康领域龙头,2020年12月上市,市值约2500亿港元,日均成交额约15亿港元,符合标的要求[2]。此外,新能源领域的REF HOLDINGS(01631.HK)尽管当前市值较小(约50亿港元),但若未来业绩增长带动市值提升,也可能纳入。
香港市场存在一批低估值、高股息的蓝筹股(如金融、地产),尽管行业增长放缓,但符合内地资金“稳健配置”需求。例如,工商银行(01398.HK)、万科企业(02202.HK)等,若2025年扩容,可能纳入此类标的以平衡板块结构。
港股通扩容后,标的数量增加将扩大内地资金的选择范围,预计南向资金流入规模将持续增长。据港交所数据,2024年南向资金净流入约3000亿港元,若2025年扩容,净流入规模可能突破4000亿港元[0]。例如,2023年扩容后,美团(03690.HK)、阿里巴巴-SW(09988.HK)等标的的南向资金持股比例从5%提升至10%以上,流动性显著改善。
港股通标的因内地资金的“估值溢价”效应,通常比非标的企业享有更高估值。例如,京东健康(06618.HK)作为港股通标的,其市盈率(TTM)约35倍,而同期未纳入港股通的医疗股市盈率约25倍[0]。扩容后,新增标的的估值可能迎来修复,尤其是中概股回归企业(如理想汽车-W),其估值可能向A股同类企业靠拢(如比亚迪的市盈率约40倍)。
港股通扩容将推动香港市场的行业结构优化,新兴行业(如科技、医疗、新能源)的标的占比将从当前的40%提升至50%以上[0]。例如,2021年扩容后,科技股标的占比从20%提升至30%,成为港股通第一大行业;若2025年纳入更多新能源企业,该行业占比可能进一步提升至15%。
尽管未获取到2025年新增标的名单,但现有标的的特征可反映港股通的选择逻辑。以下以三只典型标的为例:
港股通扩容是深化两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重要举措,其核心逻辑是**“扩大覆盖范围、优化行业结构、提升市场流动性”。尽管2025年最新政策尚未公布,但基于历史规律及市场需求,扩容方向可能包括未纳入的中概股回归企业、新兴行业龙头企业、低估值蓝筹股**。
对于投资者而言,应重点关注新增标的的行业逻辑(如新能源、医疗)、估值水平(如是否低于A股同类企业)及南向资金的流入情况(如持股比例变化)。此外,需注意港股通的“额度管理”及“汇率风险”,合理配置资产。
尽管本报告未获取到2025年最新扩容数据,但基于历史及现有信息的分析,仍可为投资者理解港股通扩容的可能影响提供参考。若需更详细的标的分析及实时数据,建议开启“深度投研”模式,获取券商专业数据库的支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