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入分析光伏行业产能过剩现状、驱动因素及影响,涵盖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各环节数据,并提供技术创新、海外拓展等应对策略,展望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与风险。
光伏行业作为全球清洁能源转型的核心赛道,近年来经历了快速扩张,但产能过剩已成为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风险。从全球范围看,2024-2025年全球光伏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据券商API数据显示,主要光伏企业(如隆基绿能、通威股份、晶澳科技)的产能利用率均降至70%以下(部分环节甚至低于60%),反映出供过于求的格局加剧。
光伏产业链分为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四大环节,产能过剩呈现**“上游缓解、中下游严重”**的特征:
产能过剩直接导致产品价格下跌,企业盈利大幅收缩。以三家龙头企业2025年半年报为例(券商API数据):
上述数据显示,产能过剩导致产品价格下跌(如组件价格从2023年的1.8元/瓦跌至2025年的1.2元/瓦以下),企业成本高企(如硅料、硅片的固定成本分摊),最终挤压利润空间。
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政策、技术、企业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
光伏技术迭代速度加快,PERC电池(传统技术)逐渐被TOPCon、HJT电池(高效技术)取代。2025年,TOPCon电池产能占比从2024年的15%提升至30%,HJT电池占比从5%提升至15%。传统PERC电池产能(约占总产能的50%)因效率低(转换效率约22%)、成本高,逐渐被市场淘汰,导致旧产能闲置。
2021-2023年,光伏行业处于高景气周期,企业纷纷加大产能投资(如隆基绿能2022年产能扩张计划达100GW,通威股份2023年硅料产能扩张至50万吨)。但2024年以来,需求增长不及预期(全球装机量增速从2023年的30%降至2025年的20%),导致产能过剩加剧。据券商API数据,2024年全球光伏产能增速达45%,而需求增速仅20%,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
产能过剩导致产品价格下跌,企业毛利率大幅收缩。以通威股份为例,2025年上半年硅料毛利率从2024年的35%降至10%以下,净利润亏损61亿元;隆基绿能组件毛利率从2024年的20%降至8%,净利润亏损26亿元。此外,企业固定资产周转率(收入/固定资产)从2024年的1.2降至2025年的0.9,反映产能利用效率下降。
产能过剩推动行业**“马太效应”**加剧,龙头企业通过并购整合过剩产能,小企业因亏损退出市场。2024-2025年,隆基绿能并购了3家小型光伏企业(产能合计10GW),通威股份收购了2家硅片企业(产能合计5GW),市场集中度(CR5)从2024年的45%提升至2025年的55%。
产能过剩导致企业陷入**“价格战”**,组件价格从2023年的1.8元/瓦跌至2025年的1.2元/瓦,部分企业甚至以低于成本价销售(如晶澳科技2025年组件成本约1.3元/瓦,售价约1.2元/瓦),进一步加剧行业亏损。
企业应加大高效电池技术(如TOPCon、HJT)的研发投入,淘汰落后产能(如PERC电池)。例如,隆基绿能2025年TOPCon电池产能占比提升至40%,通威股份HJT电池产能扩张至20GW,通过技术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缓解产能过剩压力。
企业应加速海外市场布局,通过本地化生产(如在东南亚、欧洲建立工厂)规避贸易壁垒。例如,晶澳科技2025年在越南建立了10GW组件工厂,隆基绿能在德国建立了5GW硅片工厂,有效提升了海外市场份额(2025年海外收入占比从2024年的30%提升至45%)。
企业应通过产业链一体化(如硅料+硅片+电池+组件)降低成本。例如,通威股份从硅料延伸至组件,2025年产业链一体化成本比行业平均低15%,有效抵御了价格下跌的风险。
政府应出台产能调控政策(如限制落后产能扩张),支持技术创新(如研发补贴),并推动海外市场合作(如“一带一路”倡议)。例如,中国政府2025年出台《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严控落后产能,鼓励高效产能”,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
光伏行业产能过剩是短期矛盾,但也是行业升级的必经阶段。企业需通过技术创新、海外拓展、产业链一体化等策略,化解产能过剩风险;政府需通过政策引导,规范行业发展,推动光伏行业向高质量、高效益转型。未来,随着全球需求增长和技术进步,光伏行业有望走出产能过剩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