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入分析国有经济‘旧融化’问题,探讨产权结构单一、治理机制僵化等核心表现,并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产业布局等政策路径,助力国有经济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近期,“国有经济旧融化”这一表述引发关注,但结合中国国有经济改革的实际语境,更合理的解读应为“国有经济传统模式的僵化与转型滞后”(以下简称“旧融化”)。其核心矛盾在于:部分国有经济主体仍保留着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定式与经营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产权结构单一、治理机制僵化、创新动力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5年上半年数据,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简称“国企”)实现利润总额1.8万亿元,同比增长4.2%,但增速较民营企业(8.1%)低3.9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强度仅为1.6%,远低于全国企业平均水平(2.5%)[0]。这一数据反映出国有经济在效率与创新方面的短板,凸显“旧融化”问题的紧迫性。
传统国企多为全民所有制或国有独资,产权主体虚置导致“所有者缺位”问题突出。例如,部分地方国企仍由政府直接干预经营决策,企业缺乏自主经营权,难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战略。据国资委2024年调研数据,30%的地方国企尚未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其中70%的企业表示“担心股权稀释影响控制权”[1]。
国企的公司治理结构多流于形式,董事会、监事会的独立性不足,“一把手”负责制仍普遍存在。此外,薪酬体系仍以“大锅饭”为主,激励机制与绩效挂钩不紧密。例如,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中,绩效工资占比仅为30%,远低于民营企业的60%以上[0],导致管理层创新动力不足。
国有经济仍集中于传统产业(如钢铁、煤炭、电力),占比达60%以上,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占比仅为1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30%水平[2]。例如,国有钢铁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仅为75%,而民营钢铁企业则达到85%,反映出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严重。
国企多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国营企业转型而来,长期形成的“等、靠、要”思维难以彻底改变。例如,部分国企仍依赖政府补贴生存,2024年全国国企获得的财政补贴达2000亿元,其中50%用于传统产业的产能维持[0]。
政府对国企的干预仍较多,如直接指定项目、限制股权交易等,导致企业难以按市场规则运作。例如,某地方国企因政府要求“优先采购本地产品”,导致原材料成本上升10%,利润下降5%[1]。
国企的研发投入主要集中于应用层改进,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仅为5%,远低于民营企业的20%[0]。此外,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核心技术人员的薪酬水平仅为民营企业的60%,导致人才流失严重。例如,某国有科技企业的研发团队近3年流失率达25%,其中80%流向民营企业[1]。
2023年,国资委出台《关于推进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5年,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占比达到50%以上”。例如,中国联通通过引入腾讯、阿里等战略投资者,实现了股权多元化,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0%,主要得益于市场化决策机制的建立[3]。
2024年,国资委推出《中央企业董事会工作规则》,要求“董事会成员中外部董事占比不低于50%”,并建立“任期制+契约化”管理模式。例如,中国石化通过实施“职业经理人制度”,将管理层薪酬与企业绩效挂钩,2024年净利润增长12%,高于行业平均水平[0]。
2025年,国务院印发《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实施方案》,要求“国有经济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提高到25%”。例如,国家电网加大对新能源的投入,2024年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达30%,同比增长8%,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2]。
据国资委2025年上半年数据,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占比达45%,较2020年提高10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强度达2.1%,较2020年提高0.5个百分点;净利润增长6.8%,高于全国国企平均水平[0]。
国有经济“旧融化”问题的解决,需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通过产权结构调整、治理机制完善、产业布局优化等措施,激发国有经济的活力与效率。未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将在保持主导地位的同时,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需要注意的是,国有经济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平衡“效率”与“公平”、“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避免“一刀切”式的改革。同时,应加强对国企的监督与考核,确保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