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国有经济全面市场化改革的内涵、政策脉络、现状与进展,探讨其驱动因素、挑战及宏观经济影响,并提出未来改革建议。
国有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力量,其布局与效率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产业升级和民生福祉。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改革始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从“放权让利”“利改税”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再到“混合所有制改革”,改革的核心逻辑始终围绕“市场化”展开——即让国有企业从“行政附属物”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国有经济全面市场化改革的紧迫性进一步提升,成为推动经济转型、激发市场活力的关键抓手。
国有经济全面市场化并非“私有化”,而是在保持国有资本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推动“产权多元化、运营市场化、监管法治化”: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国有经济市场化改革: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有经济市场化的“突破口”。截至2024年底,中央企业混改企业户数占比已达75%,较2020年提高10个百分点;地方国企混改比例也超过60%。典型案例包括:
近年来,国企运营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取得显著进展:
国有经济全面市场化改革推动国企产业布局优化,从“产能过剩的传统行业”向“高端制造、新能源、科技创新”等新兴领域集中:
国有经济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政策层面的持续推动,为国有经济全面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坚强保障。
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的“要素驱动”模式难以为继,需要“创新驱动”。国有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排头兵”,必须通过市场化改革提高效率、增强创新能力,才能引领产业升级,推动经济转型。
随着中国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企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比如,在汽车行业,外资品牌和民营品牌的竞争日益激烈,国企如一汽、东风等必须通过市场化改革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才能生存和发展;在金融领域,民营银行、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崛起,推动国有银行加快市场化改革,比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推出“数字银行”“普惠金融”等业务,提升服务效率。
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有资产的“定价”是核心问题。由于国有资产的“公共属性”,其价值评估容易受到行政干预,可能导致“贱卖国有资产”的风险。比如,一些地方国企在混改中,将优质资产低价转让给社会资本,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尽管国企改革强调“市场化”,但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对国企进行“行政干预”,比如要求国企“稳定就业”“承担社会责任”,导致国企无法自主决策。比如,一些国企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被迫扩大生产,导致亏损加剧。
国有经济全面市场化改革涉及“利益调整”,比如国企管理层的“行政级别”取消、职工的“铁饭碗”打破,可能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比如,一些国企职工反对“员工持股”,认为“持股会导致收入差距扩大”;一些管理层反对“职业经理人制度”,认为“会威胁自己的地位”。
国有经济全面市场化改革提高了国企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中央企业利润总额达2.5万亿元,同比增长10%,占全国企业利润总额的15%;国企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3.2%,高于全国企业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
国企在新兴领域的布局,推动了产业升级。比如,央企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推动中国新能源产业成为“全球龙头”,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球的60%,其中国企贡献了30%的产量;央企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技术突破,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国有经济全面市场化改革推动国企与民企的合作,激发了民间资本的积极性。比如,混改中引入民间资本,让民企参与国企的运营管理,分享国企的资源优势;国企在新兴领域的投资,带动了民间资本的跟进,比如新能源产业中,民企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与国企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进一步明确国有资产的产权归属,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向“深度融合”发展,比如允许社会资本参与国企的重大决策,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进一步简政放权,取消国企的“行政级别”,让国企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决策;建立“负面清单”制度,明确政府对国企的监管边界,避免“过度干预”。
进一步推动职业经理人制度,扩大股权激励范围,提高员工持股比例,激发员工积极性;加强国企人才培养,吸引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
继续推动国企产业布局优化,从“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集中,加大在高端制造、新能源、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投入,提高国企的核心竞争力。
国有经济全面市场化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其进展与成效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产业升级和民生福祉。近年来,改革取得了显著进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场化运营机制、产业布局优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果。但同时,改革也面临着产权问题、行政干预、利益调整等挑战。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产权保护、减少行政干预、完善激励机制、推动产业升级,才能推动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经济转型提供坚强支撑。
国有经济全面市场化改革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只有不断推动改革,才能让国有经济始终保持活力,成为中国经济的“压舱石”和“发动机”。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