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下旬 国有经济全面市场化改革:内涵、进展与宏观影响分析

本文深入分析国有经济全面市场化改革的内涵、政策脉络、现状与进展,探讨其驱动因素、挑战及宏观经济影响,并提出未来改革建议。

发布时间:2025年9月28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3 分钟

国有经济全面市场化改革:内涵、进展与宏观影响分析

一、引言:国有经济的地位与改革背景

国有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力量,其布局与效率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产业升级和民生福祉。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改革始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从“放权让利”“利改税”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再到“混合所有制改革”,改革的核心逻辑始终围绕“市场化”展开——即让国有企业从“行政附属物”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国有经济全面市场化改革的紧迫性进一步提升,成为推动经济转型、激发市场活力的关键抓手。

二、国有经济全面市场化的内涵与政策脉络

(一)核心内涵

国有经济全面市场化并非“私有化”,而是在保持国有资本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推动“产权多元化、运营市场化、监管法治化”:

  • 产权多元化:通过引入民间资本、战略投资者、员工持股等方式,打破国有资本“一股独大”的格局,形成“国有资本+社会资本”的混合所有制结构;
  • 运营市场化:建立“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职业经理人制度”等市场化运营机制,让企业决策基于市场需求而非行政指令;
  • 监管法治化:推动国有资产监管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通过“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等平台,实现国有资本的市场化配置。

(二)政策脉络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国有经济市场化改革:

  • 2015年,《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明确提出“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推进国企改革”;
  • 2020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将“混合所有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作为核心任务,要求“中央企业混改企业户数占比超过70%”;
  • 2023年,《“十四五”现代国有资产监管规划》进一步强调“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
  • 2025年,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中央企业市场化运营机制基本完善,研发投入强度达到4%以上”。

三、国有经济全面市场化的现状与进展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从“试点”到“全面推开”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有经济市场化的“突破口”。截至2024年底,中央企业混改企业户数占比已达75%,较2020年提高10个百分点;地方国企混改比例也超过60%。典型案例包括:

  • 中国联通:2017年引入腾讯、阿里、百度等战略投资者,持股比例达35.2%,成为首家集团层面混改的央企,混改后净利润从2016年的4.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20亿元;
  • 中石化销售公司:2014年引入25家社会资本,融资1070亿元,混改后销售业务毛利率从2013年的5.8%提升至2024年的8.2%;
  • 国企员工持股:截至2024年底,已有超过100家中央企业子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覆盖科技型企业、新兴产业企业等领域,员工持股比例平均达8%,有效激发了员工积极性。

(二)市场化运营机制:从“行政任命”到“契约化管理”

近年来,国企运营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取得显著进展:

  • 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截至2024年底,中央企业各级子企业实现全覆盖,地方国企覆盖率达90%以上。企业与经理层签订“责任状”,明确“年度考核目标”“任期考核目标”,考核结果与薪酬、晋升直接挂钩;
  • 职业经理人制度:中央企业中已有超过30家集团层面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比如招商局集团、华润集团等,通过“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吸引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管理人才;
  • 股权激励:2023年,国资委出台《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工作指引》,推动央企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截至2024年底,已有超过200家央企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覆盖科技、制造、能源等领域。

(三)产业布局:从“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集中

国有经济全面市场化改革推动国企产业布局优化,从“产能过剩的传统行业”向“高端制造、新能源、科技创新”等新兴领域集中:

  • 高端制造:央企在航空航天、高铁、核电等领域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比如中国中车的高铁技术全球领先,市场份额占全球70%以上;
  • 新能源:国企成为新能源产业的“主力军”,比如中石油、中石化进入光伏、风电领域,2024年央企新能源装机量占全国的35%;
  • 科技创新:央企研发投入强度持续提升,2024年中央企业研发投入达1.2万亿元,占全国企业研发投入的25%,其中在5G、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的专利数量占全国的30%以上。

三、国有经济全面市场化的驱动因素

(一)政策推动: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

国有经济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政策层面的持续推动,为国有经济全面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的“要素驱动”模式难以为继,需要“创新驱动”。国有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排头兵”,必须通过市场化改革提高效率、增强创新能力,才能引领产业升级,推动经济转型。

(三)竞争压力:市场环境的倒逼

随着中国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企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比如,在汽车行业,外资品牌和民营品牌的竞争日益激烈,国企如一汽、东风等必须通过市场化改革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才能生存和发展;在金融领域,民营银行、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崛起,推动国有银行加快市场化改革,比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推出“数字银行”“普惠金融”等业务,提升服务效率。

四、国有经济全面市场化的挑战与问题

(一)产权问题: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有资产的“定价”是核心问题。由于国有资产的“公共属性”,其价值评估容易受到行政干预,可能导致“贱卖国有资产”的风险。比如,一些地方国企在混改中,将优质资产低价转让给社会资本,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二)行政干预:“父爱主义”依然存在

尽管国企改革强调“市场化”,但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对国企进行“行政干预”,比如要求国企“稳定就业”“承担社会责任”,导致国企无法自主决策。比如,一些国企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被迫扩大生产,导致亏损加剧。

(三)利益调整: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

国有经济全面市场化改革涉及“利益调整”,比如国企管理层的“行政级别”取消、职工的“铁饭碗”打破,可能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比如,一些国企职工反对“员工持股”,认为“持股会导致收入差距扩大”;一些管理层反对“职业经理人制度”,认为“会威胁自己的地位”。

五、国有经济全面市场化的宏观经济影响

(一)效率提升:推动经济增长

国有经济全面市场化改革提高了国企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中央企业利润总额达2.5万亿元,同比增长10%,占全国企业利润总额的15%;国企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3.2%,高于全国企业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

(二)产业升级:引领高质量发展

国企在新兴领域的布局,推动了产业升级。比如,央企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推动中国新能源产业成为“全球龙头”,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球的60%,其中国企贡献了30%的产量;央企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技术突破,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三)市场活力:激发民间资本积极性

国有经济全面市场化改革推动国企与民企的合作,激发了民间资本的积极性。比如,混改中引入民间资本,让民企参与国企的运营管理,分享国企的资源优势;国企在新兴领域的投资,带动了民间资本的跟进,比如新能源产业中,民企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与国企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六、未来展望与建议

(一)深化产权改革,完善产权保护

进一步明确国有资产的产权归属,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向“深度融合”发展,比如允许社会资本参与国企的重大决策,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二)减少行政干预,推动自主经营

进一步简政放权,取消国企的“行政级别”,让国企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决策;建立“负面清单”制度,明确政府对国企的监管边界,避免“过度干预”。

(三)完善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

进一步推动职业经理人制度,扩大股权激励范围,提高员工持股比例,激发员工积极性;加强国企人才培养,吸引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

(四)推动产业升级,聚焦新兴领域

继续推动国企产业布局优化,从“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集中,加大在高端制造、新能源、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投入,提高国企的核心竞争力。

七、结论

国有经济全面市场化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其进展与成效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产业升级和民生福祉。近年来,改革取得了显著进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场化运营机制、产业布局优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果。但同时,改革也面临着产权问题、行政干预、利益调整等挑战。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产权保护、减少行政干预、完善激励机制、推动产业升级,才能推动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经济转型提供坚强支撑。

国有经济全面市场化改革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只有不断推动改革,才能让国有经济始终保持活力,成为中国经济的“压舱石”和“发动机”。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