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了2025年全球及中国PMI走势,探讨制造业与非制造业的景气程度,解读需求端、供给端及政策端对PMI的影响,并提供未来展望与建议。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先行指标,通过对企业采购、生产、库存、订单等环节的调查,综合反映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景气程度。通常以50%作为荣枯线,高于50%表示经济扩张,低于50%则表示收缩。PMI具有时效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是政府制定政策、企业调整策略的重要参考。
假设2025年1-8月,美国制造业PMI均值为51.2%,处于扩张区间,但呈现小幅回落态势,主要受供应链瓶颈缓解和消费需求稳定支撑;欧元区制造业PMI均值为48.5%,持续收缩,主要因能源价格高企和外部需求疲软;日本制造业PMI均值为50.3%,勉强维持扩张,受益于汽车产业复苏和出口增长。
假设2025年1-8月,中国制造业PMI均值为50.8%,较2024年同期上升0.5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处于扩张区间。分项指标中,新订单指数均值为51.5%,反映需求持续恢复;生产指数均值为51.2%,表明企业生产积极性提高;原材料库存指数均值为48.9%,仍处于收缩区间,说明企业库存管理较为谨慎。非制造业PMI均值为53.1%,较2024年同期上升0.8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业PMI均值为53.5%,增长势头良好,主要受消费升级和旅游业复苏带动;建筑业PMI均值为52.3%,保持稳定扩张,受益于基础设施投资加大。
假设2025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6%,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1%,需求的恢复带动了PMI的上升。其中,消费升级(如新能源汽车、高端家电等)和基础设施投资(如5G、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是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
假设2025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供应链稳定性增强。原材料价格(如钢铁、铜铝等)同比下降3.5%,缓解了企业成本压力,推动生产指数上升。
假设2025年中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方面,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项目;减税降费规模达1.2万亿元,减轻了企业和居民负担。货币政策方面,央行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流动性约1万亿元;1年期LPR下降10个基点,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这些政策支持了经济的恢复,推动PMI保持扩张。
假设2025年下半年,全球经济仍面临不确定性(如地缘政治冲突、通胀压力等),但中国经济恢复态势将持续。制造业PMI有望保持在50%以上,非制造业PMI将继续回升。主要驱动因素包括: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加大、出口结构优化(如新能源产品出口增长)。
由于未获取到2025年具体的PMI数据及相关经济数据,以上分析为假设示例。若需更准确、详细的分析,建议开启“深度投研”模式,使用券商专业数据库获取A股、美股详尽的技术指标、日线数据、财务数据和财报、研报数据等,支持图表绘制、公司横向对比、行业分析等功能。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