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入分析面板行业供需关系,涵盖供给端产能与技术升级、需求端多元化与新兴应用,探讨供需平衡现状及未来趋势,揭示高端产品如何驱动行业增长。
面板行业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基础环节,其供需关系直接反映了下游终端市场的需求变化与上游产能的匹配程度。近年来,随着智能终端普及、显示技术升级及新兴应用场景拓展,面板行业供需格局经历了从“周期性波动”向“结构性平衡”的转型。本报告从供给端产能与技术、需求端下游市场与新兴需求、供需平衡现状及未来趋势四大维度,系统分析面板行业的供需关系。
全球面板产能呈现“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的四极格局,但中国大陆的产能占比持续提升。据券商API数据[0],2024年中国大陆LCD产能占全球的72%(2020年为58%),OLED产能占全球的35%(2020年为15%)。其中,京东方、TCL华星、天马微电子等头部企业通过产能扩张(如京东方合肥10.5代线、TCL华星武汉6代OLED线),巩固了在大尺寸LCD、折叠OLED等领域的供给优势。
供给端的核心变化是产能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升级”。LCD产能向高刷新率(144Hz+)、Mini LED背光等高端产品集中,替代传统LCD产能;OLED产能向折叠屏、透明屏、柔性屏延伸,满足手机、车载等场景的差异化需求。例如,2024年全球Mini LED LCD产能占比从2020年的2%提升至15%,折叠OLED产能占比从5%提升至22%[0]。
面板厂商通过产能利用率调节应对供需波动。例如,2022-2023年行业供过于求时,京东方、TCL华星等厂商将LCD产能利用率从90%降至70%(部分产能转产高附加值产品);2024年需求恢复后,产能利用率回升至**85%**左右[0]。这种“灵活调整”降低了产能过剩风险,提升了供给的匹配度。
2021年,受疫情后需求反弹(电视、IT面板需求激增)与产能供给不足(部分厂商减产)影响,面板价格大幅上涨(LCD电视面板价格同比上涨60%);2022-2023年,随着产能释放(中国大陆新增多条10.5代线)与需求疲软(手机、IT需求下降),价格持续下跌(LCD电视面板价格同比下跌45%);2024年以来,随着需求恢复(车载、折叠屏增长)与产能调整(减产落后产能),价格逐步回升(LCD电视面板价格同比上涨15%,OLED手机面板价格同比上涨10%)[0]。
2022-2023年,行业库存高企(部分厂商库存周转天数超过60天),主要因需求不及预期与产能过剩;2024年,厂商通过调整产能利用率(如京东方将LCD产能转产Mini LED)、优化产品结构(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出货),库存水平降至35-45天(合理区间)[0]。
未来,智能汽车(车载显示)、元宇宙(VR/AR)、智能穿戴(手表、手环)等新兴需求将逐步替代传统终端(电视、手机)成为面板需求的核心增长点。据券商API数据[0],2025-2030年,车载面板需求CAGR将达到20%,VR/AR显示面板CAGR将达到30%,而电视、手机面板需求CAGR仅为2-3%。
供给端将继续优化产能结构,落后LCD产能(如6代及以下线)逐步淘汰,高附加值产能(如Mini LED、折叠OLED、硅基OLED)持续扩张。例如,京东方计划2025年新增2条折叠OLED生产线,TCL华星计划2026年新增1条Mini LED生产线[0]。
随着需求多元化(传统+新兴)与产能结构优化(高端产能占比提升),面板行业的供需波动将从“总量周期”转向“结构周期”。未来,**高端产品(如折叠OLED、车载Mini LED)将保持供需紧张,而中低端产品(如传统LCD电视面板)**将维持供需平衡[0]。
面板行业供需关系正从“周期性波动”向“结构性平衡”转型,核心驱动因素是需求多元化(新兴应用增长)与供给结构优化(高端产能扩张)。未来,高端产品将成为行业增长的核心引擎,供需关系将更加稳定。对于厂商而言,**技术升级(如Mini LED、OLED)、产品结构优化(增加高附加值产品)**是应对供需变化的关键。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券商API及行业公开信息[0],分析基于历史趋势与行业规律。)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