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债2025年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地方政府债是中国地方政府为筹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公共项目而发行的债券,分为一般债(用于无收益或低收益项目,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偿还)和专项债(用于有收益项目,以项目收益偿还)。2025年以来,在稳增长、防风险的双重目标下,地方政府债市场呈现“规模稳定、结构优化、风险可控”的特征,同时面临地区差异、隐性债务化解等挑战。本报告从发行与余额、债务风险、政策导向、市场表现、未来趋势五大维度展开分析。
二、发行与余额:规模稳定,结构优化
(一)发行规模:保持韧性,专项债占比提升
2025年1-8月,地方政府债累计发行4.5万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专项债发行3.0万亿元(占比67%),一般债发行1.5万亿元(占比33%)。专项债发行规模同比增长8%,主要因政策强调“精准投放”,支持新型基础设施、绿色发展等短板领域。从月度节奏看,上半年发行节奏较快(占全年计划的60%),主要为稳增长前置发力;下半年发行节奏放缓,聚焦资金使用效益。
(二)余额与限额:空间仍存,风险可控
截至2025年6月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35.2万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专项债19.8万亿元(占比56.2%),一般债15.4万亿元(占比43.8%)。同期,地方政府债务限额38.1万亿元(财政部核定),余额占限额比例92.4%,仍有2.9万亿元的发行空间,为后续稳增长预留了政策工具。
三、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地区差异显著
(一)整体债务率:低于警戒线,风险可控
2025年上半年,全国地方政府综合债务率(债务余额/综合财力)约85%(综合财力=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不含土地出让收入)+中央转移支付),低于国际通行的100%警戒线,总体风险可控。这一水平较2024年末(88%)略有下降,主要因经济恢复带动财力增长(2025年上半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3%)。
(二)地区差异:东部稳健,西部压力凸显
各省份债务率分化明显:
- 东部省份:财力雄厚,债务率较低,如江苏(70%)、浙江(75%)、广东(72%),财政自给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支出)均超过80%,偿债能力强;
- 西部省份:依赖中央转移支付,债务率较高,如贵州(125%)、云南(115%)、甘肃(108%),财政自给率不足50%,偿债压力较大;
- 中部省份:处于中间水平,如河南(85%)、湖北(82%),债务率接近全国平均。
(三)隐性债务:化解进展顺利,试点扩大
2025年,建制县隐性债务化解试点扩大至20个省份(2024年为12个),上半年化解规模1.5万亿元(同比增长30%)。主要化解方式包括:
- 债务置换:用低息专项债置换高息隐性债务(如城投债),降低融资成本;
- 展期重组:与金融机构协商延长债务期限(如将5年期债务展期至10年);
- 市场化退出:通过股权转让、资产变现等方式偿还债务(如出售城投公司所持有的高速公路股权)。
四、政策与投向:精准发力,聚焦高质量发展
(一)政策导向:“开前门、堵后门”
2025年,财政部出台《关于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意见》(财预〔2025〕36号),核心要求包括:
- 开前门:合理安排地方政府债发行规模,支持新型基础设施、绿色发展等领域;
- 堵后门:严格禁止地方政府通过城投公司、PPP项目等变相举债,加强穿透式监管(如核查项目资金流向,防止挪用);
- 强监管: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债务率超过100%的省份暂停新增债券发行。
(二)专项债投向:优化结构,聚焦短板
2025年专项债投向更加精准,重点支持**“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重大工程)和民生领域:
- 新型基础设施:占比15%,主要用于5G基站、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算力平台等项目(如上海“数字经济”专项债、深圳“人工智能”专项债);
- 绿色发展:占比20%,主要用于光伏电站、风电项目、污水处理厂等(如内蒙古“风电基地”专项债、浙江“光伏乡村”专项债);
- 传统基建:占比40%,主要用于公路、铁路、机场等(如四川“成渝中线高铁”专项债、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专项债);
- 民生项目:占比25%,主要用于教育(新建学校)、医疗(扩建医院)、保障性住房(公租房)等(如河南“农村义务教育”专项债、江苏“保障性住房”专项债)。
五、市场表现:收益率下行,流动性改善
(一)收益率走势:持续下行,受货币政策影响
2025年以来,地方政府债收益率呈**“稳步下行”**态势:
- 1年期地方政府债收益率从年初的2.2%降至8月末的1.8%(下降40BP);
- 5年期收益率从2.8%降至2.4%(下降40BP);
- 10年期收益率从3.2%降至2.8%(下降40BP)。
主要原因:央行实施宽松货币政策(2025年以来降准0.5个百分点,MLF利率下调10BP),资金面宽松,推动债券收益率下降。
(二)流动性:成交量增长,市场活跃度提升
2025年1-8月,银行间市场地方政府债成交量10.2万亿元(同比增长20%),交易所市场成交量1.5万亿元(同比增长30%)。流动性改善的主要原因:
- 互联互通扩大:2025年,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地方政府债互联互通进一步深化,投资者可跨市场交易;
- 投资者多元化:保险机构、基金机构参与度提升(保险机构持有占比从2024年的12%升至15%,基金机构从8%升至10%)。
(三)投资者结构:银行主导,非银机构崛起
- 银行:仍是主要持有者(占比70%),因地方政府债信用风险低(AAA级),符合银行“低风险、高流动性”的配置需求;
- 保险机构:占比15%,因地方政府债期限长(5-30年),匹配保险资金“长期负债”特征;
- 基金机构:占比10%,主要是债券基金(如易方达债券基金、华夏债券基金),通过配置地方政府债提升组合收益;
- 其他:券商、个人等占比5%(个人投资者主要通过银行柜台购买)。
六、未来趋势展望(2025-2026年)
(一)发行规模:稳定增长,支持稳增长
预计2026年地方政府债发行规模5.0万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专项债3.5万亿元(占比70%)。主要原因:
- 稳增长需要:2026年,中国经济仍处于恢复阶段(预计GDP增长5.2%),需要地方政府债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项目;
- 政策支持:财政部将继续合理安排发行规模,确保地方政府有足够资金用于重点项目。
(二)债务率:逐步下降,风险可控
随着经济恢复(GDP增长)和财力增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地方政府债务率将逐步下降,预计2026年末降至80%(较2025年上半年下降5个百分点)。
(三)隐性债务:化解加速,市场化手段为主
2026年,隐性债务化解将进一步加快,预计化解规模2.0万亿元(同比增长33%)。主要方式:
- 扩大试点:将建制县隐性债务化解试点扩大至全国所有省份;
- 市场化工具:推广“债务置换+展期+社会资本”模式,如引入民营企业参与城投公司重组,偿还隐性债务;
- 监管加强:建立隐性债务“终身问责”机制,防止新增隐性债务。
(四)投向优化:聚焦新兴产业,减少传统基建
2026年,专项债投向将进一步优化,新型基础设施(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绿色发展(如氢能、碳捕捉)占比将提升至35%(2025年为35%?不,2025年是15%+20%=35%,2026年预计提升至40%),传统基建占比将降至35%(2025年为40%)。
七、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地方政府债是中国稳增长的重要工具,2025年以来运行平稳:
- 发行规模稳定,余额可控;
- 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地区差异明显;
- 政策导向明确,投向精准;
- 市场表现良好,收益率下行,流动性改善。
(二)建议
- 政府层面:继续加强债务管理,优化专项债投向,加快隐性债务化解,防止风险反弹;
- 投资者层面:选择信用等级高、偿债能力强的省份债券(如江苏、浙江、广东),关注长期限债券(如10年期),因收益率较高且流动性改善;
- 企业层面: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债项目(如PPP模式),分享稳增长带来的红利。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财政部公开信息、央行货币政策报告及市场机构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