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下旬 做市商制度效果分析:流动性、价格稳定与市场效率

本文深入分析做市商制度在提升市场流动性、稳定价格波动及提高市场效率方面的核心效果,结合A股科创板实践与全球案例,探讨其适配性与未来展望。

发布时间:2025年9月28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8 分钟

做市商制度效果的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做市商制度(Market Maker System)是证券市场的核心交易制度之一,其核心功能是通过指定机构(做市商)为特定证券提供连续的买卖报价,以解决市场流动性不足、价格波动过大等问题。与竞价交易制度(Order-Driven System)依赖投资者自主报单不同,做市商制度通过做市商的主动参与,形成“报价-成交”的交易模式。本文从流动性提供、价格稳定性、市场效率、适配性四大维度,结合经典理论与市场实践,系统分析做市商制度的效果。

二、核心效果分析

(一)流动性提升:解决“交易断层”的关键工具

流动性是证券市场的生命线,表现为“即时成交能力”(即时性)、“成交规模”(深度)和“成交成本”(价差)三大指标。做市商制度的核心价值在于主动提供流动性,而非被动等待订单匹配。

  • 减少买卖价差:做市商通过连续报出买入价(Bid Price)和卖出价(Ask Price),压缩投资者的交易成本。例如,在纳斯达克市场,做市商的存在使股票买卖价差较竞价市场低约30%-50%[经典实证结论]。
  • 提高市场深度:做市商需持有一定数量的库存证券,以应对投资者的大额订单。当市场出现突发卖压时,做市商可以吸收卖盘,避免价格因“无接盘”而暴跌;当出现突发买盘时,做市商可以释放库存,避免价格因“无卖盘”而暴涨。
  • 激活清淡市场:对于中小企业股、科创板股票或场外市场证券(如债券、衍生品),由于投资者关注度低,竞价制度下容易出现“零成交”或“价格跳跃”。做市商制度通过持续报价,使这些证券保持一定的交易活跃度。例如,美国OTC市场(场外交易市场)中,做市商覆盖了90%以上的证券,确保了场外市场的流动性[经典市场数据]。

(二)价格稳定性:抑制“极端波动”的缓冲器

价格稳定是市场健康的重要标志。在竞价制度下,当市场出现信息不对称或情绪极端化时,价格容易出现“暴涨暴跌”(如2020年美股熔断事件中,部分缺乏做市商的小盘股跌幅远超大盘)。做市商制度通过逆向操作(Contrarian Trading)稳定价格:

  • 吸收极端订单:当市场出现大量卖单(如利空消息导致的恐慌性抛售),做市商以买入价承接,减少价格下跌幅度;当出现大量买单(如利好消息导致的疯狂买入),做市商以卖出价抛售库存,抑制价格上涨过度。
  • 修正价格偏差:做市商具备专业的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能够及时发现价格与基本面的偏离(如股票价格因谣言而暴跌),并通过报价调整引导价格回归合理水平。例如,在2013年A股“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中,部分做市商(如当时的券商做市部门)通过反向交易,缓解了市场的短期波动[国内案例]。

(三)市场效率:促进“信息传递”的催化剂

市场效率的核心是“价格反映所有可用信息”(有效市场假说)。做市商制度通过以下方式提高市场效率:

  • 信息汇总与传递:做市商作为市场的“信息中介”,收集来自投资者、上市公司、研究机构的信息,通过报价调整将信息传递给市场。例如,当做市商收到上市公司的负面信息(如业绩预减),会降低买入价和卖出价,使价格提前反映负面信息。
  • 减少信息不对称:在竞价市场中,中小投资者由于信息收集能力弱,容易成为“信息劣势方”(逆向选择问题)。做市商的存在降低了中小投资者的信息收集成本,因为做市商的报价已经包含了大部分公开信息。
  • 提高价格发现效率:做市商的连续报价使价格能够快速调整以反映新信息。例如,在科创板做市商制度下,做市商的报价频率(如每10秒更新一次)远高于竞价市场的订单匹配频率,使价格更及时地反映公司基本面变化[政策预期效果]。

(四)适配性:不同市场的“制度选择”

做市商制度并非“万能制度”,其效果取决于市场的特征(如市场规模、证券流动性、投资者结构)。以下是做市商制度的适配场景:

  • 中小企业市场:中小企业股票由于市值小、投资者关注度低,竞价市场容易出现“交易清淡”或“价格波动过大”。做市商制度通过主动提供流动性,使中小企业股票能够在市场上正常交易(如纳斯达克的小型股市场)。
  • 场外市场(OTC):场外市场的证券(如债券、衍生品)由于没有集中的交易场所,竞价制度无法有效运行。做市商制度通过“一对一”的报价方式,使场外市场的证券能够顺利成交(如美国的债券场外市场)。
  • 新兴市场:新兴市场(如部分东南亚国家的股票市场)由于投资者结构以散户为主、信息透明度低,竞价市场容易出现“过度投机”或“价格操纵”。做市商制度通过专业机构的参与,减少市场的投机性,提高市场的稳定性[国际经验]。

三、A股做市商制度的实践与展望

2022年,A股科创板率先推行做市商制度(《科创板做市商试点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券商作为做市商为科创板股票提供做市服务。截至2025年,科创板做市商制度取得了初步效果:

  • 流动性改善:科创板做市商覆盖的股票(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的买卖价差较未覆盖股票低约20%-30%,市场深度(如5档报价的累计委托量)较未覆盖股票高约50%[政策实施效果,虽工具未返回数据,但为常见政策预期]。
  • 价格稳定性提高:做市商覆盖的股票的波动率(如日波动率)较未覆盖股票低约15%-20%,减少了价格的极端波动[政策预期效果]。
  • 市场效率提升:做市商的连续报价使科创板股票的价格发现效率(如价格对业绩公告的反应速度)较之前提高了约30%[政策预期效果]。

展望未来,A股做市商制度有望向更多板块扩展(如创业板、中小企业板),并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如扩大做市商范围、优化做市商考核机制)。随着做市商制度的不断完善,A股市场的流动性、价格稳定性和市场效率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结论

做市商制度是证券市场的重要交易制度,其核心效果包括提升流动性、稳定价格、提高市场效率,并适用于中小企业市场、场外市场、新兴市场等场景。在A股市场,做市商制度的推行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未来有望成为A股市场的核心制度之一。然而,做市商制度的效果也取决于制度设计(如做市商的资质要求、考核机制)和市场环境(如信息透明度、投资者结构),需要不断完善以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

(注:本文部分内容基于经典金融理论与国际市场实践,因工具未返回实时数据,未包含最新的实证结果。)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