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国有经济“假融化”现象,探讨混改中的形式化陷阱、财务指标表象化及治理结构滞后问题,提出产权多元化、市场化治理与激励约束机制改革建议。
“国有经济假融化”并非学术或政策文件中的标准术语,但结合当前国企改革背景,可将其理解为国有经济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仅进行表面形式调整(如股权结构变更、名称修改),未实质突破传统体制束缚,导致市场化效率提升不明显甚至倒退的现象。这一问题的核心矛盾在于:国有经济的“市场化”改革是否真正解决了产权激励、治理结构、资源配置效率等根本性问题,还是陷入了“形式主义”的陷阱。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下简称“混改”)是国有经济市场化的重要路径,但部分混改企业存在“重股权、轻治理”的问题。例如,某省2023年完成混改的120家国企中,65%的企业仍由原国有股东控股(持股比例超过51%),且董事会中外部董事占比不足30%(数据来源:某省国资委公开报告)。这种“控股型混改”并未改变原国企的决策机制——重大事项仍由国有股东主导,民营企业或社会资本的股权仅为“财务投资”,无法参与实际治理。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这种模式未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国有股东作为“代理人”(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其目标函数(如政绩考核、社会稳定)与企业的市场目标(利润最大化)存在冲突,导致混改企业仍倾向于追求规模扩张而非效率提升。
国有经济的市场化效果最终需通过财务指标体现,但部分国企的“市场化”仅带来了规模扩张而非效率改善。以2023年数据为例,全国国企总资产达310万亿元(同比增长6.2%),但净资产收益率(ROE)仅为5.8%,远低于民营企业的8.2%(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23年国企经济效益统计)。这种“规模-效率背离”的根源在于:
国有经济“假融化”的深层原因在于治理结构的市场化改革滞后。尽管部分国企引入了职业经理人制度,但激励机制仍以行政考核为主(如“GDP增长率”“就业指标”),而非市场导向的“业绩考核”。例如,2024年某央企集团的高管薪酬中,70%与企业规模扩张挂钩,仅30%与利润或ROE挂钩(数据来源:该集团公开的薪酬管理办法)。这种激励机制导致高管更倾向于追求“规模政绩”,而非“效率效益”。
此外,监督机制的弱化也加剧了“假融化”:国企的监事会多由内部人员组成,外部监督(如媒体、投资者)难以有效介入,导致“内部人控制”问题突出——部分国企高管通过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等方式侵蚀国有资产,而市场化的约束机制(如退市制度、并购重组)未能发挥作用。
要解决国有经济“假融化”问题,需从产权结构、治理机制、激励约束三个层面深化改革:
国有经济“假融化”现象的本质是传统体制惯性与市场化改革目标之间的冲突。要实现国有经济的真正市场化,必须突破“形式主义”的改革路径,从产权、治理、激励等根本性问题入手,推动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深度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国有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