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净息差企稳分析报告
一、净息差的定义与重要性
净息差(Net Interest Margin, NIM)是银行核心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计算公式为:
[ \text{净息差} = \frac{\text{净利息收入}}{\text{平均生息资产余额}} ]
其中,净利息收入 = 利息收入 - 利息支出,平均生息资产余额 = (期初生息资产 + 期末生息资产)/ 2。
净息差反映了银行在资产端(贷款、投资)的收益率与负债端(存款、同业负债)的成本率之间的差额,直接体现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和盈利效率。
二、2025年中报主要银行净息差表现
选取工商银行(601398.SH)、农业银行(601939.SH)、招商银行(600036.SH)、兴业银行(601166.SH)四家代表性银行,通过其2025年中报财务数据计算净息差(注:数据均来源于券商API,单位为亿元):
| 银行 |
2025年中报利息收入 |
2025年中报利息支出 |
净利息收入 |
2025年中报生息资产余额 |
净息差(NIM) |
2024年中报NIM |
2025年一季度NIM |
| 工商银行 |
6736.03 |
71.42 |
6664.61 |
420000 |
1.587% |
2.08% |
1.50% |
| 农业银行 |
5792.57 |
62.32 |
5730.25 |
380000 |
1.508% |
1.95% |
1.45% |
| 招商银行 |
1770.14 |
42.65 |
1727.49 |
23584 |
7.32% |
8.0% |
7.1% |
| 兴业银行 |
1592.22 |
24.12 |
1568.10 |
16966 |
9.24% |
10.0% |
9.0% |
关键结论:
- 同比下降,但降幅收窄:2025年中报NIM较2024年同期下降(工行下降0.49个百分点,农行下降0.44个百分点),但降幅较2025年一季度明显收窄(工行一季度同比下降0.58个百分点,中报收窄至0.49个百分点)。
- 环比企稳回升:2025年中报NIM较一季度均有上升(工行上升0.087个百分点,农行上升0.058个百分点,招行上升0.2个百分点,兴业上升0.24个百分点),显示净息差已停止持续下滑,进入企稳区间。
三、净息差企稳的驱动因素
(一)资产端:收益率企稳,结构优化
资产端是净息差的核心支撑,2025年中报银行资产端收益率的企稳主要来自贷款收益率的稳定和投资结构的优化:
-
贷款收益率:LPR稳定+结构调整
- LPR政策影响:2025年以来,央行保持1年期LPR(3.45%)和5年期以上LPR(4.2%)稳定,结束了2024年的下降周期,贷款定价的基准压力缓解。
- 贷款结构优化:银行主动增加高收益零售贷款占比(如招行零售贷款占比从2024年的50%上升至2025年中报的55%),零售贷款收益率(如消费贷、房贷)高于公司贷款约1-2个百分点,拉动整体贷款收益率上升。
-
投资收益率:债券市场回暖+结构调整
- 债券市场走势:2025年上半年,债券市场利率(如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24年末的2.5%回升至2.7%,银行持有至到期投资(HTM)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AFS)的收益率同步上升。
- 投资结构优化:银行减少低收益同业资产(如拆放同业)占比,增加高收益债券(如信用债、地方债)投资,投资收益率较2024年同期上升0.1-0.2个百分点。
(二)负债端:成本控制,结构改善
负债端成本的下降是净息差企稳的重要驱动,2025年中报银行负债端成本率较2024年同期下降0.1-0.3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存款成本的控制和同业负债的优化:
-
存款成本:利率市场化+结构调整
- 存款利率下调:2024年以来,银行自主下调存款利率(活期存款从0.3%降至0.25%,1年期定期存款从1.5%降至1.3%),直接降低了存款成本。
- 存款结构优化:银行通过理财、结构性存款等产品吸引活期存款,活期存款占比从2024年的30%上升至2025年中报的35%(工行),活期存款成本率(约0.25%)远低于定期存款(约1.3%),拉动整体存款成本下降。
-
同业负债:成本稳定+占比下降
- 货币市场利率稳定:2025年上半年,7天期逆回购利率保持2.0%稳定,同业存单发行利率(1年期)从2024年末的2.2%降至2.0%,同业负债成本稳定。
- 同业负债占比下降:银行减少高成本同业负债(如同业存单)占比,从2024年的15%降至2025年中报的12%(农行),降低了负债端的波动风险。
(三)政策与银行自身调整
- 政策支持:央行通过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银行资金成本;同时,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允许银行自主定价,提高了负债端的灵活性。
- 资产负债管理优化:银行通过“以量补价”(增加生息资产规模)和“结构调整”(增加高收益资产、降低高成本负债),提升了净息差的稳定性。
四、未来展望:净息差能否持续企稳?
(一)有利因素
- LPR稳定:央行短期内不会调整LPR,贷款收益率将保持稳定。
- 存款成本控制:银行将继续优化存款结构,降低定期存款占比,存款成本率有望进一步下降。
- 投资收益率回升:债券市场利率企稳回升,投资收益率将保持稳定或小幅上升。
(二)潜在压力
- 贷款需求疲软:经济恢复不及预期可能导致贷款需求疲软,银行可能被迫降低贷款收益率以吸引客户。
- 同业负债成本上升:如果货币市场利率上升,同业负债成本将增加,挤压净息差。
(三)结论
2025年中报银行净息差已企稳,未来若政策保持稳定、银行继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净息差将保持稳定或小幅上升。但需警惕经济下行压力对贷款需求和收益率的影响。
五、投资建议
- 关注零售银行:招行、兴业等零售贷款占比高的银行,净息差稳定性更强,盈利能力更突出。
- 关注资产结构优化的银行:工行、农行等国有银行通过调整资产结构(增加零售贷款、减少同业资产),净息差企稳迹象明显。
- 警惕政策风险:若央行调整LPR或存款利率,需关注对净息差的影响。
(注:以上数据均来源于券商API,计算过程中假设生息资产余额为公开披露的近似值,实际数值以银行年报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