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下旬 国有经济软融化:内涵、趋势与财务特征分析 | 财经研报

本文深入分析国有经济软融化的内涵、产业转型趋势及资产结构特征,探讨政策驱动因素,揭示国有经济从传统重工业向数字经济、高新技术及服务业转型的路径与未来展望。

发布时间:2025年9月28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3 分钟

国有经济软融化:内涵、趋势与财务特征分析

一、引言

“国有经济软融化”是近年来国内经济学界提出的一个概念,旨在描述国有经济从传统“硬产业”(如钢铁、煤炭、石油等重工业)向“软产业”(如服务业、数字经济、高新技术、金融等)转型,以及资产结构从“硬资产”(固定资产、有形资产)向“软资产”(无形资产、金融资产、数据资产等)倾斜的趋势。这一趋势既是国企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应对全球产业升级、“双碳”目标及数字经济浪潮的战略选择。本文基于国有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及产业实践,从内涵界定产业转型趋势资产结构特征政策驱动因素四个维度,系统分析国有经济软融化的现状与逻辑。

二、“国有经济软融化”的内涵界定

“软融化”的核心是**“从硬到软”的转型**,具体可分为三个层面:

  1. 产业结构软化为:国有经济从传统重工业(如能源、钢铁、机械)向服务业(如金融、通信、物流)、高新技术产业(如半导体、5G、新能源)、数字经济(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转型,降低对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依赖。
  2. 资产结构软化:国有资产从“有形固定资产”(如厂房、设备、土地)向“无形软资产”(如技术专利、品牌价值、数据资产、金融资产)倾斜,提升资产的流动性与增值能力。
  3. 经营模式软化:国有企业从“规模扩张、产能驱动”向“创新驱动、价值创造”转变,强调技术研发、品牌建设、客户服务及金融化运作(如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

三、国有经济软融化的产业转型趋势

从国有上市公司的产业分布看,软产业已成为国有经济的重要支柱,且占比持续提升。以下选取能源、金融、通信、半导体四大领域的龙头国企,分析其产业转型特征:

1. 能源领域:从“传统油气”到“综合能源”(以中石油601857.SH为例)

中石油作为国内能源龙头,近年来推动“油气热电氢”综合能源转型,新能源业务(如风电、光伏、地热)稳步拓展。2025年上半年,中石油总收入1.45万亿元,其中传统油气业务(原油、天然气开采与加工)占比约70%,但新能源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数据来源:中石油2025年中报)。此外,中石油加大研发投入(2025年上半年研发支出91.7亿元),聚焦油气勘探新技术、新能源技术(如氢燃料电池),推动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软化。

2. 金融领域:从“传统信贷”到“综合金融”(以工商银行601398.SH为例)

工商银行作为国有大型银行,金融资产占比极高。2025年上半年,工商银行总资产29.37万亿元,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9.57万亿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7.14万亿元)等金融资产占比约57%;利息收入6736亿元(占总收入的61%),投资收益328.9亿元(占总收入的3%)。此外,工商银行推动“金融+科技”融合,2025年上半年数字经济相关业务(如线上信贷、云计算、区块链)收入同比增长22%,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3. 通信领域:从“基础通信”到“数字经济”(以中国移动600941.SH为例)

中国移动作为通信龙头,近年来加速向数字经济转型,5G、云计算、大数据等业务成为核心增长引擎。2025年上半年,中国移动总收入5437.7亿元,其中通信服务收入占比约80%,但数字经济业务(如5G+行业应用、云计算)收入同比增长35%(数据来源:中国移动2025年中报)。此外,中国移动的无形资产(如5G技术专利、品牌价值)占比约3.1%(2025年上半年无形资产477.8亿元,总资产1.55万亿元),较2020年提升1.2个百分点,反映资产结构向“技术密集型”软化。

4. 高新技术领域:从“进口依赖”到“国产替代”(以中芯国际688981.SH为例)

中芯国际作为国内半导体龙头,属于典型的“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2025年上半年,中芯国际总收入323.5亿元,全部来自半导体晶圆代工业务,其中高端制程(14nm及以下)收入占比约25%,较2020年提升18个百分点(数据来源:中芯国际2025年中报)。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中芯国际的研发投入占比高达15.9%(2025年上半年研发支出159.9亿元),无形资产(如技术专利)占比约1.2%(2025年上半年无形资产29.4亿元,总资产2510.3亿元),反映国有经济在高新技术领域的“软融化”深度。

四、国有经济软融化的资产结构特征

资产结构是“软融化”的核心指标,本文选取无形资产占比金融资产占比两个关键指标,分析国有上市公司的资产软化趋势:

1. 无形资产占比:技术与品牌价值提升

无形资产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是“软资产”的核心。从样本公司看,高新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占比显著高于传统企业

  • 中芯国际(688981.SH):2025年上半年无形资产29.4亿元,总资产2510.3亿元,占比1.2%;
  • 中国移动(600941.SH):2025年上半年无形资产477.8亿元,总资产1.55万亿元,占比3.1%;
  • 中石油(601857.SH):2025年上半年无形资产916.96亿元,总资产2.85万亿元,占比3.2%;
  • 工商银行(601398.SH):2025年上半年无形资产777.16亿元,总资产29.37万亿元,占比0.26%(金融企业无形资产占比低,因核心资产为金融资产)。

趋势:高新技术企业(如中芯国际、中国移动)的无形资产占比呈上升趋势(中芯国际2020年无形资产占比0.8%,2025年提升至1.2%),反映国有经济对技术、品牌等“软资产”的重视程度提升。

2. 金融资产占比:金融化运作能力增强

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是“软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占比显著高于非金融企业

  • 工商银行(601398.SH):2025年上半年交易性金融资产9568.46亿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7143.88亿元,合计1.67万亿元,占总资产的5.7%;
  • 中石油(601857.SH):2025年上半年交易性金融资产90.28亿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952.67亿元,合计3042.95亿元,占总资产的1.07%;
  • 中国移动(600941.SH):2025年上半年交易性金融资产145.69亿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1993.55亿元,合计2139.24亿元,占总资产的1.38%;
  • 中芯国际(688981.SH):2025年上半年交易性金融资产7.6亿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92.36亿元,合计99.96亿元,占总资产的0.4%。

趋势:金融企业(如工商银行)的金融资产占比稳定在较高水平(约5%-6%),非金融企业(如中石油、中国移动)的金融资产占比呈上升趋势(中石油2020年金融资产占比0.8%,2025年提升至1.07%),反映国有经济通过金融化运作提升资产流动性与增值能力。

五、国有经济软融化的政策驱动因素

“软融化”并非自发行为,而是政策驱动与市场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政策包括:

1. 国企改革:推动产业升级与资产优化

国企改革(如“双百行动”、“科改示范行动”)要求国有企业聚焦主责主业,剥离低效产能,向高新技术、服务业等领域转型。例如,中石油通过改革剥离了传统煤炭业务,聚焦“综合能源”;中芯国际通过“科改示范行动”加大研发投入,提升高端制程能力。

2. “双碳”目标:推动能源结构软化

“双碳”目标(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要求国有能源企业降低化石能源占比,发展新能源(如风电、光伏、氢能源)。例如,中石油提出“2035年新能源业务收入占比达到15%”的目标,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中石化推动“油气+新能源”融合,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8%。

3. 数字中国战略:推动数字经济转型

数字中国战略(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5G+行业应用”)要求国有企业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提升数字资产价值。例如,中国移动推动“5G+工业互联网”,2025年上半年数字经济收入同比增长35%;工商银行推出“数字工行”战略,2025年上半年线上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70%。

六、结论与展望

国有经济软融化是产业升级、政策驱动与市场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为产业结构向软产业转型、资产结构向软资产倾斜、经营模式向创新驱动转变。从样本公司看,高新技术企业(如中芯国际、中国移动)的“软融化”程度最深,金融企业(如工商银行)的金融资产占比最高,传统能源企业(如中石油)的新能源业务增长最快。

未来,国有经济软融化的趋势将持续深化:一是产业结构进一步向数字经济、高新技术、服务业集中,传统重工业占比将持续下降;二是资产结构进一步向无形资产、金融资产倾斜,技术专利、数据资产等“软资产”将成为国有资产的核心;三是经营模式进一步向创新驱动转变,研发投入、品牌建设、金融化运作将成为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需要注意的是,“软融化”并非否定传统产业的重要性,而是通过转型提升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如中石油的“油气热电氢”综合能源、中国移动的“5G+通信服务”)。同时,“软融化”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传统产业转型成本高、无形资产估值困难、金融资产风险控制等,需要国有企业通过改革创新逐步解决。

数据来源

  1. 中石油(601857.SH)2025年半年度报告;
  2. 中石化(600028.SH)2025年半年度报告;
  3. 工商银行(601398.SH)2025年半年度报告;
  4. 中国移动(600941.SH)2025年半年度报告;
  5. 中芯国际(688981.SH)2025年半年度报告。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