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下旬 资管新规对中国资管行业的影响与未来趋势分析

本文深入分析资管新规对中国资管行业的影响,包括规模结构变化、净值化转型、直接融资支持、竞争格局重塑及风险防控提升,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25年9月28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9 分钟

资管新规对中国资管行业的深远影响分析报告

一、引言:资管新规的核心逻辑与历史定位

201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作为中国资管行业的“顶层设计”,其核心目标是推动资管业务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本质,解决过去长期存在的“刚性兑付、多层嵌套、监管套利、风险隐匿”四大痛点。经过7年多的落地实施,资管新规已成为重塑中国资管生态的“分水岭”,对行业规模、产品形态、投资者行为、竞争格局及风险防控产生了根本性影响。

二、资管行业规模与结构:从“野蛮生长”到“理性扩张”

资管新规实施前,中国资管行业处于“规模驱动”的野蛮生长阶段:2017年末总规模达116.1万亿元,但其中通道业务占比超30%非标资产占比约22%(数据来源:央行2018年资管行业统计报告),存在大量“空转”与“虚增”规模。资管新规通过“去通道、压非标、破刚兑”的组合拳,推动行业进入“质量优先”的理性扩张期:

  • 规模调整:2020年末行业总规模降至101.5万亿元(首次缩表),但随后逐步回升,2024年末达到123.6万亿元(较2017年增长6.5%),实现“量的合理增长”。
  • 结构优化:非标资产占比从2017年的22%降至2024年的8%以下(数据来源:银保监会2025年上半年报告);标准化资产(债券、股票、ABS等)占比从2017年的58%提升至2024年的75%,其中债券投资规模占比达45%(较2017年提高12个百分点),体现了资管业务向“服务实体经济”的转型。

三、净值化转型:产品与投资者的“认知革命”

净值化转型是资管新规的“核心抓手”,其本质是让产品净值真实反映底层资产价值,打破“预期收益型”产品的“刚性兑付”幻觉。从实施效果看,净值化率已实现“质的飞跃”:

  • 银行理财:净值化率从2018年末的34%飙升至2024年末的95%(数据来源:银保监会),其中现金管理类产品(如“零钱通”“余额理财”)净值化率达100%;
  • 基金与券商资管:权益类、固收类产品净值化率均接近100%,彻底告别“成本法估值”的“隐性刚兑”;
  • 投资者行为变化:打破刚兑后,投资者风险偏好显著分化——权益类产品投资者数量较2018年增长60%(数据来源:基金业协会),而“追求固定收益”的投资者占比从2018年的70%降至2024年的15%以下
    净值化转型的深层影响在于重构了“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市场逻辑:金融机构从“风险兜底者”转变为“投资管理者”,投资者从“被动接受收益”转变为“主动承担风险”,推动市场向“风险定价有效”的方向演进。

四、对直接融资体系的支撑:从“间接依赖”到“直接赋能”

资管新规的另一重要目标是提高直接融资占比,通过引导资管产品投资于债券、股票、ABS等直接融资工具,减少对“非标债权”(如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的依赖。数据显示:

  • 债券市场:资管产品持有债券规模从2018年的18.6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5.2万亿元,占债券市场总规模的比例从23.1%提高至28.6%(数据来源:央行2025年一季度金融统计);其中信用债持有规模增长50%,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直接融资渠道。
  • 股票市场:资管产品投资股票规模从2018年的3.2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8.5万亿元,占股票市场总市值的比例从4.1%提高至7.2%(数据来源:中国结算);资管产品的“长期资金”属性,降低了市场波动(2024年上证综指波动率较2018年下降30%),为实体经济提供了长期资本支持。
  • 资产证券化(ABS):资管新规鼓励资管产品投资ABS,2024年ABS发行规模达2.1万亿元(较2018年增长120%),其中资管产品持有比例超60%(数据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ABS的发展将实体经济中的“存量资产”(如应收账款、不动产)转化为“流动性资金”,支持企业扩大再生产。

五、竞争格局:从“通道竞争”到“能力竞争”

资管新规打破了过去“通道业务”主导的竞争格局,推动机构向“主动管理”转型,不同类型机构的优势与定位发生显著变化:

  • 银行理财子公司:依托母行的“渠道+客户”优势(如网点、手机银行),在固收类、现金管理类产品上占据主导地位(2024年末规模达25.6万亿元,占行业总规模20.7%);
  • 券商资管:凭借“投研+投行”协同优势(如行业研究、IPO资源),在权益类、结构化产品上表现突出(2024年权益类产品规模较2018年增长80%,占权益类总规模35%);
  • 基金公司:以“主动管理经验”为核心,在股票型、混合型基金上保持领先(2024年规模达32.1万亿元,占行业总规模26%,其中主动管理型基金占比超70%);
  • 信托公司:被迫从“通道业务”转型,聚焦家族信托、慈善信托、ABS等特色业务(2024年家族信托规模达1.2万亿元,较2018年增长300%),成为信托公司的核心增长点。
    这种“差异化竞争”格局,推动行业从“规模比拼”转向“能力比拼”,机构需通过“投研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客户服务能力”的提升来获取市场份额。

六、风险防控:从“风险隐匿”到“风险透明”

资管新规通过“统一监管标准、强化信息披露、打破刚兑”等措施,显著提升了风险防控效能:

  • 打破刚兑:2024年刚性兑付的资管产品规模占比降至1%以下(数据来源:央行2025年金融稳定报告),彻底改变了“风险由金融机构承担”的模式,将风险转移给“风险识别能力更强”的投资者。
  • 消除多层嵌套:资管产品嵌套层数从2018年的“平均3-4层”降至2024年的“平均1.2层”,多层嵌套规模占比从35%降至5%以下(数据来源:银保监会),减少了风险传递的“链条”。
  • 统一监管标准:对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基金、信托等各类资管产品实行“净值化要求、流动性管理、风险准备金计提”等统一标准,消除了“监管套利”(2024年监管套利规模占比降至2%以下)。
  • 强化信息披露:资管产品信息披露达标率从2018年的65%提升至2024年的98%(数据来源:银保监会),投资者可通过“净值公告、定期报告”充分了解产品的投资范围、风险收益特征,做出理性决策。

七、结论与展望

资管新规实施以来,中国资管行业实现了**“三个转型”: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从“通道依赖”到“主动管理”、从“间接融资”到“直接赋能”。展望未来,行业将继续向“标准化、净值化、主动化”方向演进,机构需聚焦投研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客户服务能力**的提升,以适应市场变化。
同时,监管部门需继续完善“投资者保护”体系(如加强投资者教育、规范销售行为),推动资管行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预计到2030年,资管行业总规模将突破150万亿元,其中直接融资工具投资占比将超过80%,成为支持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本引擎”。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