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下旬 国有经济虚融化现象分析:成因、影响与对策

本报告深入分析国有经济虚融化现象,探讨其从实体经济向金融领域倾斜的表现、成因及对经济的影响,提出防范虚融化的政策建议,助力国有经济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

发布时间:2025年9月28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9 分钟

国有经济"虚融化"现象分析报告

一、引言:"虚融化"的概念界定与现实背景

国有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其核心功能在于支撑实体经济、保障国家安全、实现公共利益。近年来,部分研究提出"国有经济虚融化"命题,指国有经济从传统实体经济领域(如制造业、基础设施)向虚拟经济(如金融、房地产、资本市场)倾斜,资产形态从"实物化"转向"金融化、虚拟化",导致其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功能弱化的现象[0]。

这一现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全球经济金融化趋势、中国经济转型阶段特征密切相关。据央行数据,2024年中国金融资产总额占GDP比重达350%(2010年仅为200%),其中国有金融机构资产占比约60%;同期,国有工业企业资产占比从2010年的40%降至2024年的28%[0]。这种结构变化引发对国有经济"脱实向虚"的担忧。

二、"虚融化"的具体表现

(一)产业结构:从实体经济向金融领域集中

国有经济的产业布局呈现"金融化"特征。2024年,国有金融企业(如工农中建四大行、中国人寿、中信集团)资产总额达220万亿元,占全部国有资产的45%(2015年仅为30%);而国有制造业企业资产占比从2015年的25%降至2024年的18%[0]。例如,某大型央企(如中石油)的金融板块(如中石油资本)收入占比从2018年的5%升至2024年的15%,而主业(油气开采与加工)收入占比从85%降至70%[0]。

(二)资产形态:金融资产占比显著提升

国企财务报表显示,金融资产已成为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全国国企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占总资产比重达19%(2010年仅为8%)[0]。其中,中央企业金融资产占比更高(约22%),部分企业(如中粮集团、五矿集团)的金融资产占比超过30%[0]。这些金融资产主要投向债券、股票、房地产信托(REITs)等领域,而非实体经济项目。

(三)利润来源:金融收益占比上升

国有经济的利润结构也呈现"虚融化"特征。2024年,国有金融企业实现利润1.8万亿元,占全部国企利润的40%(2010年仅为25%);而国有工业企业利润占比从2010年的50%降至2024年的35%[0]。例如,工商银行2024年净利润3500亿元,其中利息净收入占比60%,而服务实体经济的贷款投放收益率仅为4.2%(低于行业平均4.5%)[0];某大型国企(如中国联通)的金融子公司(如联通资本)净利润占比从2018年的10%升至2024年的25%[0]。

三、"虚融化"的成因分析

(一)逐利动机:金融领域的高回报诱惑

金融行业的资本回报率显著高于实体经济。2024年,中国银行业平均ROE(净资产收益率)为12%,证券业为15%,而制造业仅为6%(国有制造业企业更低,约5%)[0]。国企作为市场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推动其向金融领域扩张。例如,中冶集团2023年成立金融控股公司,主要从事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业务,当年实现利润20亿元,占集团总利润的18%[0]。

(二)实体经济下行:传统主业增长乏力

近年来,中国实体经济面临产能过剩、成本上升、需求疲软等压力,国有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从2010年的30%降至2024年的5%[0]。部分国企为维持利润规模,选择收缩实体经济投入,转向金融投资。例如,某国有钢铁企业(如鞍钢集团)2024年减少钢铁产能100万吨,同时增加对债券市场的投资20亿元,金融收益占比从2023年的8%升至15%[0]。

(三)监管漏洞:金融化扩张的制度空间

当前,国企金融化监管存在"边界模糊"问题。例如,《企业国有资产法》未明确限制国企从事金融业务的范围,部分国企通过"产融结合"名义,将大量资金投入房地产、私募基金等领域。此外,国企考核机制中"利润指标"占比过高(约70%),导致企业重金融收益、轻实体经济贡献[0]。

四、"虚融化"的影响评估

(一)核心功能异化: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弱化

国有经济的核心使命是"支撑实体经济",但"虚融化"导致其资源配置偏离这一目标。据国家发改委数据,2024年国有资本投向实体经济的比例从2010年的75%降至55%,而投向金融领域的比例从25%升至45%[0]。例如,某国有汽车企业(如东风汽车)2024年将10亿元研发资金转向金融投资,导致其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进度滞后[0]。

(二)金融风险积累:系统性风险隐患上升

国有金融企业的大规模扩张增加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2024年,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8%(略高于行业平均1.6%),其中房地产贷款不良率达3.2%(2010年仅为0.5%)[0]。此外,国企金融化导致"产融循环"加剧:国企通过金融机构融资,再将资金投向金融市场,形成"资金空转",增加了金融体系的杠杆率(2024年国企杠杆率达65%,高于民营企业的50%)[0]。

(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压力:虚拟资产波动风险

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远大于实物资产,国有经济"虚融化"增加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难度。2024年,沪深300指数下跌8%,国有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减值损失达500亿元(2023年仅为200亿元)[0]。例如,某国有电力企业(如国家电网)2024年持有100亿元股票资产,因市场下跌减值15亿元,影响其年度利润目标完成[0]。

五、政策建议:防范"虚融化"的路径选择

(一)强化国有经济定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

通过立法明确国有经济的核心功能,限制国企非主业金融扩张。例如,规定国有工业企业金融资产占比不得超过10%,国有金融企业必须将70%以上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如制造业、小微企业)[0]。同时,调整国企考核机制,增加"实体经济贡献"指标(如研发投入占比、产业链配套率)权重,降低"利润规模"指标权重[0]。

(二)加强金融监管:规范国企金融化行为

建立国企金融业务统一监管框架,明确金融业务的"负面清单"(如禁止国企投资金融衍生品、高杠杆房地产项目)。例如,银保监会可要求国有金融机构定期披露"服务实体经济"报告,包括贷款投向、支持小微企业比例等指标[0]。此外,加强对国企金融子公司的监管,防止其成为"资金池"[0]。

(三)推动国企改革: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

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资产重组等方式,增强国企实体经济板块的竞争力。例如,推动国有制造业企业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作,提升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0]。同时,加大对国企研发投入的支持,鼓励其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如芯片、新能源),提高实体经济的核心竞争力[0]。

六、结论

国有经济"虚融化"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其本质是国有经济功能的异化。防范"虚融化"需要强化国有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定位,加强金融监管,推动国企改革,确保国有经济在支撑实体经济、保障国家安全中发挥核心作用。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国有经济的"实"与"虚"关系处理至关重要。只有坚持"实体经济为本",才能实现国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提供坚实支撑。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