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入分析中国征信体系的多维建设与效能提升,涵盖央行征信中心、市场化机构及地方平台的发展,探讨政策监管与未来挑战,助力小微企业融资与金融稳定。
征信体系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础设施”,其核心功能在于通过系统化收集、整理和共享信用信息,降低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风险预警。近年来,中国征信体系建设呈现“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区域协同”的多维推进格局,2025年以来,随着政策框架的完善与技术赋能的深化,体系效能进一步释放,成为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消费升级及金融稳定的重要支撑。
央行征信中心作为全国性征信机构,是中国征信体系的“ backbone ”。截至2025年6月末,其个人征信系统收录自然人14.5亿人(覆盖全国98%以上成年人口),累计收录个人信用信息超300亿条,其中包括信贷记录、公共事业缴费、司法判决等多维度数据;企业征信系统收录企业及其他组织2.2亿户(覆盖全国85%以上活跃企业),累计收录企业信用信息超100亿条,涵盖企业基本信息、财务数据、担保记录等。
从效能看,2025年上半年,央行征信中心累计提供个人信用报告查询12.3亿次(同比增长15%),企业信用报告查询1.8亿次(同比增长20%),其中小微企业信用报告查询量占比达35%,较2024年提升5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反映出,央行征信的“基础数据库”角色进一步强化,为商业银行发放小微企业贷款、消费金融公司提供信用评分等业务提供了核心信息支撑。
市场化征信机构是征信体系的“活力源泉”,其通过技术创新与场景渗透,弥补了央行征信对“弱信用群体”(如个体工商户、新市民)的覆盖不足。2025年以来,头部机构的业务呈现“精准化”与“多元化”特征:
市场化机构的创新,不仅拓展了征信的应用场景(从传统信贷延伸至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租赁等领域),更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优化了信用评分模型,提高了对“轻资产、弱担保”群体的信用识别能力。
地方征信平台是连接“国家数据库”与“区域需求”的桥梁,其通过整合区域内政务数据(如税务、市场监管、社保)、金融数据(如银行信贷、小贷公司记录)及非金融数据(如水电缴费、物流信息),为区域内小微企业提供“定制化”信用服务。
以浙江信易贷平台为例,截至2025年8月末,该平台累计整合政务数据1.2亿条、金融数据8000万条,服务企业120万户,放款金额8000亿元(其中小微企业占比92%)。其核心模式是“数据共享+信用评分+精准推送”:通过政务数据补充企业信用信息,构建“浙江企业信用评分”(涵盖100个指标),并将评分推送至合作银行,银行根据评分快速审批贷款(平均审批时间从3天缩短至4小时)。
类似的,广东粤信融平台聚焦“制造业小微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数据(如核心企业订单、应收账款),推出“产业链信用贷”,2025年以来累计放款6000亿元,支持制造业企业80万户。地方平台的“区域化”与“专业化”,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信息孤岛”问题,成为区域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
2025年以来,政策层面进一步强化对征信体系的引导与规范:
尽管中国征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数据共享的“碎片化”(部分政务数据未完全开放、金融机构数据共享意愿不足)、信用评分的“同质化”(部分市场化机构的评分模型仍依赖传统信贷数据,对非金融数据的利用不够)、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东部地区征信覆盖度高于中西部地区)。
未来,中国征信体系建设的趋势将是:数字化(通过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提升数据处理效率与安全性)、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优化信用评分模型,提高对“弱信用群体”的识别能力)、国际化(推动与其他国家征信机构的合作,支持企业“走出去”)。
中国征信体系建设已从“规模扩张”进入“效能提升”阶段,央行征信中心的“基础覆盖”、市场化机构的“创新赋能”、地方平台的“区域精准”及政策框架的“规范引导”,共同构成了多维支撑的体系格局。随着体系效能的进一步释放,征信将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促进消费升级、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