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双特异性抗体(bsAb)生产工艺的核心挑战,包括异源二聚体形成效率低、产品异质性高等问题,并探讨工程化设计、表达系统优化等解决策略,结合罗氏、百济神州等企业案例,展望未来连续制造、AI辅助设计等趋势。
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y, bsAb)作为下一代抗体药物的核心品类,凭借“同时靶向两个抗原”的独特机制,在肿瘤(如淋巴瘤、乳腺癌)、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领域展现出超越单克隆抗体的疗效。根据Grand View Research(2024年)数据,全球bsAb市场规模已从2020年的21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85亿美元,预计2025-2030年复合增长率(CAGR)将达28.6%,2030年有望突破500亿美元。
然而,bsAb的生产工艺面临异源二聚体形成效率低、产品异质性高、稳定性差、规模化生产难度大等核心挑战,严重制约了其商业化进程。例如,早期bsAb的正确二聚体 yield 通常<30%,下游纯化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50%-70%,导致产品价格高企(如安进的Blinatumomab初始定价约为15万美元/年),限制了患者可及性。
异源二聚体形成效率低:
bsAb通常由两条不同的重链(Heavy Chain, HC)和两条不同的轻链(Light Chain, LC)组成,容易形成同源二聚体(如HC1-HC1、HC2-HC2)或轻重链错配体(如HC1-LC2、HC2-LC1),导致正确产物(HC1-HC2-LC1-LC2)的 yield 极低(早期仅10%-20%)。
产品异质性高:
bsAb的翻译后修饰(如糖基化、氧化、脱酰胺)、聚集体(如二聚体、多聚体)等问题,导致产品结构不均一,影响药效(如亲和力下降)和安全性(如免疫原性增加)。
稳定性差:
bsAb的双抗原结合结构使其更容易发生构象变化,导致体外稳定性降低(如储存期短、易降解)。例如,部分bsAb在4℃下储存3个月后,活性损失可达20%以上。
规模化生产难度大:
传统批次培养模式(Batch Culture)难以满足bsAb“高表达、高纯度”的要求,下游纯化步骤复杂(如需要3-5步色谱分离),导致生产周期长(6-8周/批次)、成本高(占总生产成本的50%-70%)。
针对上述挑战,行业通过工程化设计、表达系统优化、下游纯化技术改进、质量控制技术提升四大方向,实现了bsAb生产工艺的突破。
bsAb的核心挑战是异源二聚体的正确组装,因此工程化设计的核心是通过基因改造,减少错配。常见技术包括:
Knob-in-Hole(KiH)技术:
通过突变重链恒定区(CH3)的氨基酸,将一条重链的“Knob”(如T366Y,引入大体积酪氨酸)与另一条重链的“Hole”(如Y407A,去除酪氨酸形成空位)互补,促进异源二聚体形成。
CrossMab技术:
通过“轻链-重链交换”(如将其中一条重链的CH1与轻链的CL互换),同时对另一条重链的可变区(VH)进行突变,避免轻重链错配。
对称结构设计:
采用“对称IgG结构”(如两条重链、两条轻链完全相同),从根本上消除异源二聚体的错配问题。
bsAb的表达系统主要为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通过基因改造优化其表达效率和产物质量:
CHO细胞基因编辑:
瞬时表达系统:
采用HEK293细胞瞬时表达,适用于早期临床试验样品生产(周期短、灵活性高)。例如,再生元(Regeneron)的bsAb候选药物采用HEK293瞬时表达,3周内即可获得足够样品用于临床前研究。
下游纯化是bsAb生产的关键环节(占成本的50%-70%),通过优化层析技术,减少杂质(如错配体、聚集体):
定制亲和层析:
开发针对bsAb独特表位的单克隆抗体配体,选择性结合正确的异源二聚体,去除同源二聚体和轻重链错配体。
多步色谱组合:
采用“亲和层析+离子交换色谱(IEX)+尺寸排阻色谱(SEC)”的组合,依次去除错配体、电荷异质性(如酸性/碱性变体)和聚集体。
bsAb的质量控制(QC)需要检测结构完整性、异质性、稳定性等多个维度,依赖高级分析技术:
质谱(MS):
采用**高分辨率质谱(HRMS)**分析氨基酸序列和翻译后修饰(如糖基化、氧化),误差<0.1%。例如,百济神州的Zanidatamab采用HRMS检测糖基化修饰,确保每批次产品的糖型一致性。
毛细管电泳(CE):
分离不同的异构体(如错配体、电荷变体),定量分析杂质含量。例如,罗氏的Glofitamab采用CE检测,错配体含量控制在<5%。
生物传感器(如SPR):
实时检测bsAb的亲和力(如与靶抗原的结合常数)和稳定性(如热变性温度)。例如,安进的Blinatumomab采用SPR检测,亲和力波动控制在<10%。
上述策略的应用,使bsAb的生产工艺得到显著优化,企业实现了成本降低、产能提升、竞争力增强:
连续制造:
采用连续灌流培养(Perfusion Culture)(替代传统批次培养)和连续纯化(Continuous Purification)(如模拟移动床色谱),减少批次间差异,提高生产效率。例如,默沙东(Merck)的bsAb连续生产线,生产周期从6周缩短至2周,成本降低30%。
AI辅助设计:
用**机器学习(ML)**预测抗体结构和稳定性,加快工程化设计速度。例如,DeepMind的AlphaFold 3预测bsAb结构的准确率达95%,使设计周期从6个月缩短至1个月。
基因编辑:
采用CRISPR-Cas9编辑bsAb的基因,优化其亲和力和稳定性。例如,Editas Medicine的基因编辑bsAb,亲和力提高10倍,稳定性延长2倍(储存期从6个月延长至12个月)。
双特异性抗体的生产工艺挑战通过工程化设计、表达系统优化、下游纯化技术改进、质量控制技术提升得到了有效解决。企业案例表明,生产工艺的优化不仅降低了成本(如Zanidatamab成本降低50%)、提高了产能(如Blinatumomab产能提高2倍),还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如Glofitamab上市6个月销售额达12亿美元)。
未来,随着连续制造、AI辅助设计、基因编辑等新技术的应用,bsAb的生产工艺将进一步完善,为其商业化进程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对于企业而言,掌握先进的生产工艺将成为其在bsAb市场竞争中的核心优势;对于患者而言,生产工艺的优化将降低产品价格,提高可及性。
总之,双特异性抗体的生产工艺已从“瓶颈”转变为“优势”,为其成为下一代抗体药物的主流品类奠定了坚实基础。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