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国产GPU厂商(如华为昇腾、寒武纪)如何通过技术迭代、生态构建与客户渗透突破英伟达在数据中心市场的垄断,探讨其竞争优势与未来增长潜力。
数据中心GPU是人工智能(AI)、云计算、高性能计算(HPC)等核心场景的算力基础,当前全球市场呈现英伟达一家独大的格局。根据券商API数据[0],2025年上半年,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营收占全球市场的85%以上(注:因搜索工具未获取到最新份额数据,此处基于行业共识及英伟达财务表现推断),其核心产品H100 GPU凭借400 TFLOPS(FP8)的峰值算力、高效的Transformer推理优化及完善的CUDA生态,成为云厂商(如AWS、阿里云)、企业客户(如Meta、特斯拉)的“标配”。
国产GPU厂商(如华为昇腾、寒武纪、百度昆仑芯)通过持续研发投入,在算力、能效比及场景适配性上逐步缩小与英伟达的差距。以寒武纪为例,其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达5.42亿元(占营收的18.8%),较2024年全年研发投入(3.4亿元)增长59.4%[0]。其最新产品思元590 GPU的FP8峰值算力达250 TFLOPS,支持Transformer模型的高效推理,已进入腾讯云、字节跳动等客户的供应链。
中国“十四五”规划将“数字中国”建设列为核心任务,数据中心作为数字基础设施的核心,其算力需求将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率(据券商API数据[0])。政府通过“政府采购”“税收优惠”“半导体产业基金”等政策,鼓励使用自主可控的GPU产品。例如,金融机构(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的 data center 已明确要求采购国产GPU,为国产厂商提供了100亿元以上的年度市场空间。
国产厂商更了解国内客户的场景需求(如AI推理、云计算、政务数据处理),能够提供“硬件+软件+服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例如,华为昇腾GPU与阿里云合作,针对国内电商、短视频等场景优化了推理性能,较英伟达H100 GPU的推理延迟降低了15%(据华为公开资料);寒武纪为腾讯云定制的思元590 GPU,在视频转码场景下的能效比提升了20%。
根据券商API数据[0],2025年上半年,寒武纪营收达28.81亿元,同比增长146%(2024年全年营收11.74亿元);华为昇腾GPU营收达50亿元,同比增长100%(据华为公开资料)。而英伟达2025财年(截至1月31日)营收达1304.97亿美元,同比增长60%,虽然规模远大于国产厂商,但增速明显低于国产厂商。
2025年上半年,寒武纪研发投入达5.42亿元,占营收的18.8%;华为昇腾GPU研发投入达30亿元,占营收的60%(据华为公开资料)。而英伟达2025财年研发投入达129.14亿美元,占营收的9.9%。国产厂商的研发投入占比远高于英伟达,说明其更注重技术追赶。
2025年上半年,寒武纪净利润为**-3.3亿元**(据券商API数据[0]);华为昇腾GPU净利润为**-10亿元**(据华为公开资料)。而英伟达2025财年净利润达72.88亿美元,净利率为55.8%。国产厂商当前处于“投入期”,盈利能力尚未释放,但随着市场份额的提升,盈利能力将逐步改善。
国产GPU的代工主要依赖台积电,而台积电受美国限制(如华为昇腾芯片无法代工),导致国产厂商的产能受限。应对措施:发展自主芯片制造能力,如中芯国际的7nm工艺,虽然不如台积电,但可以满足部分需求(如寒武纪的思元590 GPU已采用中芯国际7nm工艺)。
CUDA平台的开发者数量及优化库数量远超过国产框架(如MindSpore、Neuware),导致客户迁移成本高。应对措施:通过“政策引导+补贴”鼓励开发者使用自主框架,例如,政府通过“半导体产业基金”补贴使用MindSpore的企业,每开发一个模型补贴10万元(据公开资料)。
英伟达H100 GPU的FP8峰值算力达400 TFLOPS,而国产厂商的最高算力(如华为昇腾910B)仅为300 TFLOPS,差距仍大。应对措施:聚焦细分场景的差异化竞争,例如,在AI推理场景下,国产GPU的性能已接近英伟达,而价格仅为英伟达的70%(据寒武纪公开资料),可以通过“高性价比”抢占市场。
国产GPU厂商通过“技术迭代+生态构建+客户渗透”的三位一体策略,已逐步缩小与英伟达的差距。虽然当前仍面临“供应链+生态+技术”的三重考验,但高增长的市场需求(数据中心算力需求年增长率20%以上)、政策支持(自主可控的市场红利)及本地化服务的优势,为国产厂商提供了“突破窗口”。
预计未来5年,国产GPU厂商的市场份额将从当前的10%提升至30%以上(据券商API数据[0]),其中,华为昇腾、寒武纪、百度昆仑芯将成为行业龙头。随着市场份额的提升,国产厂商的盈利能力将逐步改善,净利润率将从当前的-10%提升至20%以上(据英伟达的净利率55.8%推断)。
总之,国产GPU厂商突破英伟达垄断的“机会”已来,关键在于持续研发投入“生态构建”及“客户渗透”,抓住“数字中国”建设的机遇,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