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2025年中国军工板块竞争格局,涵盖十大军工集团主导、民企细分领域突破、技术壁垒与政策驱动因素,揭示行业集中度与未来趋势。
军工板块作为国防安全的核心支撑产业,其竞争格局直接反映了国家国防科技工业的综合实力。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防现代化进程加速(如“十四五”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规划的推进)、国防开支稳定增长(2025年中国国防预算约1.58万亿元,同比增长7.2%[0]),以及技术创新(如人工智能、高超音速技术、量子通信)的深度渗透,军工板块的竞争格局呈现出“集中度高、国企主导、民企补充、技术驱动”的显著特征。本文从行业集中度、参与者结构、技术壁垒、政策与需求驱动等维度,系统分析2025年中国军工板块的竞争格局及演变趋势。
中国军工行业的集中度极高,十大军工集团(包括航天科技、航天科工、航空工业、中国航发、兵器工业、兵器装备、电子科技、中国电科、核工业、中国船舶)占据了行业约85%的市场份额[0],形成“寡占型”竞争格局。其中,航空工业集团(核心业务:战机、直升机、航空发动机)、中国船舶集团(核心业务:航母、驱逐舰、民用船舶)、航天科技集团(核心业务:卫星、运载火箭、导弹)的市场份额均超过10%,为行业第一梯队。
从集中度变化趋势看,2020-2025年行业CR10从82%提升至85%,主要因军品资质壁垒(如“军工四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武器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证、国家秘密载体印制资质、涉密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的强化,以及产业整合(如2023年中国船舶集团吸收合并中船重工,2024年航空工业集团整合旗下无人机业务)的推动,头部企业的规模优势进一步凸显。
十大军工集团均为国务院直属的特大型央企,承担着国家重点武器装备的研发与生产任务。例如:
这些央企的优势在于政策支持(如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倾斜)、技术积累(如航空发动机的“两机专项”)及产业链整合能力(覆盖从原材料到终端装备的全链条)。
随着《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3年)、《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建设指导意见》(2024年)等政策的出台,民企进入军工领域的门槛逐步降低,目前已在电子元器件、红外探测、通信系统等细分领域形成竞争力。例如:
民企的优势在于机制灵活(研发效率高于国企)、专注细分领域(避免与央企直接竞争),但受限于资质门槛(如“军工四证”的获取周期)和资金实力(研发投入不足),目前仅能在非核心装备领域占据一定份额。
军工行业的技术壁垒极高,核心技术(如航空发动机、制导系统、量子雷达)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企业的市场地位。具体来看:
为突破技术壁垒,十大军工集团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2024年,航空工业集团研发投入达180亿元(占比8.5%),航天科技集团研发投入达150亿元(占比9.2%),均高于全国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2.5%)[0]。民企方面,高德红外2024年研发投入达12亿元(占比10%),主要用于红外探测器的技术升级[0]。
随着产业整合(如央企重组)和技术壁垒的强化,十大军工集团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预计2030年CR10将达到90%[0]。
政策支持(如民企准入门槛降低)和技术创新(如民企在红外、通信领域的突破)将推动民企在军工领域的渗透,预计2030年民企军品收入占比将从目前的10%提升至20%[0]。
人工智能、量子技术、新能源等新技术的应用将改变军工行业的竞争格局。例如:
中国军工板块的竞争格局呈现“高集中、国企主导、民企补充”的特征,十大军工集团占据绝对核心地位,民企在细分领域崛起。技术壁垒(核心技术“卡脖子”)和政策(国防开支增长、装备发展规划)是驱动竞争格局演变的核心因素。未来,随着技术创新(如AI、量子技术)和政策支持(如民企准入)的推动,军工板块的竞争格局将逐步向“技术驱动、多元参与”方向演变。
对于投资者而言,央企(如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集团)因规模优势和政策支持,仍是军工板块的核心投资标的;民企(如高德红外、海格通信)因专注细分领域和技术创新,具有较高的成长潜力。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