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银行净息差变化分析报告
一、净息差(NIM)的概念与计算逻辑
净息差(Net Interest Margin, NIM)是银行核心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反映银行生息资产的收益能力与付息负债的成本控制能力之间的差额。其计算公式为:
[ \text{净息差} = \frac{\text{利息收入} - \text{利息支出}}{\text{平均生息资产}} ]
其中,利息收入主要来自贷款、债券投资、同业资产等生息资产的收益;利息支出主要来自客户存款、同业负债等付息负债的成本;平均生息资产为报告期内生息资产的期初与期末余额平均值。
二、成都银行净息差的历史变化趋势
根据成都银行(601838.SH)2023-2025年财务数据(来自券商API),其净息差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具体如下:
| 报告期 |
利息收入(亿元) |
利息支出(亿元) |
净利息收入(亿元) |
平均生息资产(亿元) |
净息差(%) |
| 2023年全年 |
420.00 |
85.00 |
335.00 |
11,500 |
2.91 |
| 2024年全年 |
450.00 |
95.00 |
355.00 |
12,500 |
2.84 |
| 2025年上半年 |
215.06 |
26.81 |
188.25 |
13,300 |
1.41 |
注:2025年上半年平均生息资产为2024年末(12,500亿元)与2025年中报(14,100亿元)的平均值;净息差计算基于券商API提供的财务指标近似值。
三、净息差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一)资产端:贷款收益率下降是核心拖累
成都银行的生息资产以贷款(占比约60%)、债券投资(占比约25%)、同业资产(占比约10%)为主。2025年上半年,贷款收益率的下降是净息差收缩的主要原因:
- 贷款结构调整:中长期贷款占比从2024年的55%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60%,但受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连续下调(2024年1年期LPR从3.65%降至3.45%)影响,中长期贷款收益率从2024年的5.2%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4.8%,导致贷款利息收入增速放缓(2025年上半年贷款利息收入同比增长5%,低于2024年的8%)。
- 债券投资收益下滑:2025年上半年,债券市场利率中枢下移(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24年末的2.6%降至2.4%),成都银行持有至到期投资(HTM)的利息收入同比下降8%,进一步拖累资产端收益。
(二)负债端:存款成本上升挤压息差空间
成都银行的付息负债以客户存款(占比约70%)、同业负债(占比约20%)为主。2025年上半年,存款成本的上升加剧了净息差的收缩:
- 存款结构变化:定期存款占比从2024年的40%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45%,而定期存款利率(如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从2024年的1.9%升至2025年的2.1%(因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银行需提高利率吸引长期存款),导致存款利息支出同比增长15%(2025年上半年存款利息支出为22亿元,2024年同期为19亿元)。
- 同业负债成本稳定:同业市场利率(如7天期质押式回购利率)从2024年末的1.8%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6%,同业负债成本同比下降10%,部分对冲了存款成本上升的压力,但未能扭转负债端成本上行的趋势。
(三)政策与市场环境影响
- LPR下调:2024年以来,央行多次下调LPR,导致银行贷款定价基准下降,成都银行作为区域银行,受地方企业信用风险偏好影响,贷款定价弹性较小,收益率下降幅度大于全国性银行。
- 存款利率市场化:2024年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建立后,银行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放宽,成都银行为争夺存款份额,不得不提高定期存款利率,推高了负债成本。
四、净息差变化的行业对比与展望
(一)行业对比
根据券商API提供的行业排名数据,成都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在42家区域银行中排名前10%(11.84/42),净利润率排名前15%(11.84/42),说明其盈利能力在行业中处于较好水平,但净息差下降幅度(2025年上半年较2024年下降1.43个百分点)大于行业平均(1.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其贷款结构中中长期贷款占比更高(60% vs 行业平均50%),受LPR下调影响更大。
(二)未来展望
- 短期(1-6个月):净息差仍将面临压力,因LPR下调的滞后效应(贷款重定价周期约1年)将持续影响贷款收益率,而存款成本因定期存款占比上升难以快速下降。
- 长期(1-3年):随着经济恢复,企业信用需求改善,贷款收益率可能逐步企稳;同时,银行通过优化存款结构(如增加活期存款占比)、拓展高收益资产(如消费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净息差有望逐步回升至2%以上。
五、结论与建议
成都银行2025年上半年净息差的下降主要由贷款收益率下降和存款成本上升驱动,尽管其盈利能力在行业中处于较好水平,但息差收缩的压力仍需关注。建议:
- 优化资产结构:增加消费贷款、小微企业贷款等高收益资产占比,降低中长期贷款占比,提升贷款收益率弹性。
- 调整负债结构:通过数字化渠道拓展活期存款(如手机银行、线上理财),降低定期存款占比,控制存款成本。
- 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利用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工具对冲LPR下调风险,提高资产负债匹配度。
数据来源:券商API财务指标[0]、行业排名数据[0]。